公益的异化:气象信息商用吸金动辄数亿
“保守估计,气象部门每年从运营商的分成收入有几亿元。在短信业务高峰时,一度超过5亿,有时加总起来甚至接近10亿元。”7月26日中国移动某东部城市分公司中层说。
天气信息原本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公共资源,但由于授权、许可性收费,气象部门也走上了“商途”。
“保守估计,气象部门每年从运营商的分成收入有几亿元。在短信业务高峰时,一度超过5亿,有时加总起来甚至接近10亿元。”7月26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中国移动某东部城市分公司中层透露。
此外,气象部门还承包了不少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与“天气”有关的栏目,诸如央视天气预报等。
面对这些丰厚收入,气象部门在“公益”与“商业”之间的角色,开始模糊不清。
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天气信息,部分成为气象局的额外盈利工具,一些移动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者,却无法无偿使用天气信息为公众服务。
公益短信免费
“我们与气象局合作的短信业务,既有用于商业,又有公益短信,公益短信是不可能收钱的。”7月26日,上述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层告诉本报。
该人士介绍,在公益短信环节,气象短信的下发流程大致是这样:气象部门负责采编、审核、测试信源信息,将经过审核的信源,通过接口提供给运营商的气象平台;气象平台通过内容、地区、用户号码匹配生成气象短信后,集中下发。
“有人指责我们在7月21日那天,2000万短信没有普发,可能因为资金原因。但实际上,运营商不会为了那么点收入,因小失大。”这位中国移动某公司的中层坦言,“不可能是资金的问题。如果竟然要对应急公共信息收费,那可能得不偿失”。
一般来说,如若一次性发送1000万条以上的短信,每条短信的收费是3分钱-5分钱。这意味着,运营商发送2000万条短信获得的收入大约是60万-100万。
上述中层告诉记者,对于这种公共性质的短信,往往采用10086这个免费的号段渠道发送,发起来也便捷,没有技术障碍。
但他坦言,当天气出现预警信息时,运营商也不能擅自做主在第一时间内把短信群发,而是需要等待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源,需要政府部门出示公函。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