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各地农业补贴发放金额稳步上升,但依然无法冲抵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部分地区采访时发现,农业补贴在农民收入和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呈现“双下降”趋势,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食增产的调动效应也出现“双放缓”的现象。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已进入调整“拐点”。
资料图
边际效益下滑 刺激作用渐缓
在今年春灌的时候,陕西省农业大县蒲城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孙镇焦庄村六组的种粮大户王理才种了30亩地,其中16亩是自家的责任田。他告诉记者,不计人工费,现在一季小麦每亩成本已经达到510元,而900多斤的亩产总收成不到千元。“去年,16亩地共得到各项补贴990元,补贴虽然是年年涨,但农资价格上涨得更快。”王理才说,靠种粮食很难致富,你看村里有哪个以种粮为主业的人开小汽车?
王理才的情况在粮农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对于补贴实施初期对“保供给、促增收”的显著效果,当前农业补贴的激励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趋势。
河南省的调查显示,2005年至2009年,河南省针对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粮食直补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两项补贴数额在主要粮食作物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以2009年为例,如果考虑人工成本,两项补贴在小麦、玉米、水稻三种农作物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5%、16.2%和12.3%,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2004年至2008年,政府投入的粮食直补资金对于农民纯收入增加值的贡献率由5.3%下降到3.83%。
陕西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乔普说,“十一五”期间,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每年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使农民种粮成本持续上升。虽然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稳步提升,但仍然无法弥补生产资料涨价增加的种粮成本。辽宁省第一产粮大县昌图县农委主任米忠国说,2008年至2010年,种粮农民平均亩收益从150元降到不足100元,种粮的成本收益率也从2010年的21%下降到2011年末的16%。多位基层农业干部认为,和农业补贴政策实施之初相比,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食产量增长幅度,呈现“双放缓”趋势。
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冀豫鄂皖4省6县(市)的22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扩大或有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29户农户中,“没有一户把补贴作为该生产决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