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混中国难了
当20年前,举国热议“北京人在纽约”时,所有人大概都不会想到,20年后,我们会热议“老外在中国”。
是啊,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想当年,只要天生一对蓝招子,外配一张一目了然的洋面孔,普通话带点儿化音,双臂最好金毛茸茸——那么,一个高视阔步的老外在中国简直如鱼得水甚至一举成名。但如今,混中国却越来越难。
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地位变了。中国的视野阔了。国人不再仰视洋人。倒过来,甚至因为“君子小人皆爱财”,老外反要仰视财大气粗、在欧美“见货就扫”的“中国扫民”。真所谓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世事实在难料哇!
曾记否,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更多的中国人见识了更多的老外,几千万中国游客,在世博会上与各色老外“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转身又相见”,那才叫零距离感受——“原来老外也有书生和痞子,也有精英和人渣呀?!”
西方金融危机爆发,西方一片无法掩饰的萧条,又让老外在部分国人眼里,从贵宾陡降为“淘金汉”。
大约1200年前,六祖惠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激辩不已。惠能想了想,便幽幽地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
是啊,其实老外还是老外,中国还是中国。只要我们的心,保持一颗大国之民的心——自信、博爱、淡定、理性、宽容,则无论仰我者、赞我者、笑我者、贬我者统统不过是风、是幡,环球世界,岂非同此凉热?!
老外们的“贵宾”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唯真正的中国心,不动!
(主笔 胡展奋)
老外变“坏”?
一向对“国际友人”和“外宾”怀有好奇心的中国人,开始琢磨:怎么周围出现了那么多低素质的老外甚至“洋垃圾”?是本性暴露,还是入乡随“俗”、橘枳之变?
记者—邵乐韵
一切争议,从一个猥琐老外在北京街头猥亵一名中国女子开始。紧接着,火车上一名俄罗斯大提琴手的脚丫和“臭”嘴激起了更大的公愤。仿佛是种“举证”的默契,一时间,全国多地陆续冒出了类似的“随手拍”:西安,公车上不肯让座还竖中指的外国人被赶下了车;宁波,两名外籍男子坐在草坪上嗑瓜子还随地吐壳,被劝阻后大言不惭“这是中国,谁都这样!”;广州,近百名黑人因为一起民事纠纷案而聚集示威,追打警察,这是继2009年后的又一次群聚事件……
与此同时,北京启动了清理“三非”行动:为有效维护首都涉外治安秩序,自5月15日至8月底,北京市公安局将集中开展清理“三非”外国人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其间,市民可对在京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进行举报,构成犯罪的外国人将被追究刑责。
一向对“国际友人”和“外宾”怀有好奇心的中国人,开始琢磨两个问题——
怎么周围出现了那么多低素质的老外甚至“洋垃圾”?
这些老外的不文明行为是本性暴露,还是入乡随“俗”、橘枳之变?
大门常开
不要尾随、围观外国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小学生守则》里有这样的规定。90年代中,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来到中国长江边上的小镇涪陵教书的时候,像他这样的异域面孔,又搁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走到哪儿都会被围观。当时,全中国最有名气的草根外国人,是电视里那个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加拿大人“大山”。
多年后,当彼得·海斯勒的中文名“何伟”被更多中国人熟知的时候,他已经写出了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在《江城》中,他回忆起作为一个“洋鬼子”,初到中国小镇时所感到的令人心力交瘁的压力:“别人对我无关宏旨的关注,老是冲着我戏谑性地大喊大叫,我极力挣扎着要弄明白一个外国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这样的骚扰也有另外一面,因为中国人对外国人总会有些好奇和迷恋,一旦交谈起来,他们往往比一般人对我要好得多。”观察敏锐的何伟用丰富的笔触点出了中国当地人和外国人之间微妙奇特的感觉:互相怀有好奇、迷恋和恐惧。
2000年,何伟担任《纽约客》杂志第一任驻京记者的时候,中国的门户开放程度比起他初来乍到时已经大相径庭,外国人入境量达到1016万人次(1980年时仅74万人次)。进入新世纪以后,外国人入境人数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着。
截至2011年,外国人入出境总数达5412万人次,其中在华常住外国人(即居住半年以上者)近60万人,是30年前的30倍;在华就业的有22万人,主要为三资企业工作人员、教师、外企驻华机构代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来华外国人持续较快增长,入境目的和身份日益多样,在华活动广泛复杂,流动性强。”公安部副部长杨焕宁说。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11年来华人数居前十位的国家是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蒙古、菲律宾、加拿大。除了观光休闲、访问、会议商务基本持平外,服务员工、就业都上升了数十万人次。
上海浦东机场、北京首都机场以及深圳罗湖口岸是历年外国人入出境人数最多的口岸。北京奥运期间,一句“我家大门常打开”概括了中国开放的程度。在北京接受第6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外籍人员人数仅次于广州、上海,容纳约3万常住韩侨的望京区成了名副其实的“韩国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浙江县级城市义乌是非洲人和中东人眼中的生意宝地;而在上海这座海派城市,隐现着一张张异域文化地图,外籍人士很容易就找到家的感觉……
除了首都及沿海城市以外,中国内陆城市的大街上也不乏老外的身影,当“国际外宾”成为“隔壁邻居”,本地人不再少见多怪。甚至有人用亲身例子“告诫”同胞,这年头千万别以为老外不懂中文而乱讲话,说不定对方一开口就用倍儿溜的京片子或麻辣川话呛得你一愣一愣。在微博视频中一人分饰12角而一夜爆红的“Mike隋”虽然是中美混血,却也打着“老外屌丝”的旗号博取眼球无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