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虑——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个预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4月23日,北京地铁站。
“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四只羊……”,新浪“微博女王”姚晨非洲之行的微博,在低头看手机的粉丝中热议。仅仅12个字,第一时间转发近千条,满车厢尽是数羊声。这样的粉丝,在网络上有一个称号——“微生物”。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主题:“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当日9时,朱永新照例发出每天第一条微博“我的晨诵”。在新浪和腾讯微博坐拥百万粉丝的他,以此宣告清晨读书开始。连续五年在全国两会提案八次,呼吁建立阅读节的这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并不在乎百万粉丝的猎奇心理,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呼吁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对于只看微博不看书的读者,朱永新用四个字表达自己的态度:“忧心忡忡。”这一天,新闻出版总署聘任他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在不到3年的时间达到近3亿,5%的用户为“微博控”,用在微博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全天挂在微博上。平均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用户最多,达到42%;1小时至3小时之间的用户达到28%;19%的用户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在半小时之内。
最新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
“屏幕数量的泛滥,使得阅读和写作的数量增长,但是,那不是图书阅读,是屏幕阅读。”美国计算机预言家凯文·凯利在《数字化时代:全新的阅读方式》中坦言,书籍有助于开发一种沉思冥想式思维,屏幕则鼓励更为功利使用的思考方式。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敲门声》来自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他用20余字打造了60年无人超越的最短悬疑经典,也预设了今天微博的基础。140字微博的出现,为大众参与信息生产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从而削平了精英信息让人仰视的高度,使得信息的民主性得以充分实现。
然而,140字带来的“碎片式狂欢”,会把我们引向怎样的阅读?怎样的写作?怎样的思维状态?我们吸收并产出的,是以小博大的精华,还是虚无化的信息碎片?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