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4年,废墟上有复原有新生。楼房的生长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让生活回到从前。在这样一个艰难过程中,我们需要感谢志愿者的坚守。当最初一刹那的激情退去,继之而来的是琐屑是平淡是艰难是困苦。坚韧的志愿者一直在,大地震之后4年物换星移,汶川感谢有你,中国感谢有你。
志愿者带给灾区的是抚慰和扶助,带给整个社会的是公益组织萌芽生长的探索与实践。天地不仁,摧毁万物。在这悲痛的断裂带上,一面是对于公益援助的需求前所未有,一面是扶危济难的公民意识空前高涨。如果说灾难也有可能促生进步,那么汶川大地震最值得汲取的收获之一,应该是民间公益组织的发育与成熟。
公益组织曾经面临着的登记门槛,因为宏观政策的放宽而烟消云散。但是,得以迈入合法门径的公益组织却仍然面临着诸多生存艰难。志愿者是人而不是饮风餐露的神仙,他们手中所从事的公益慈善事业不可能仅仅靠着志愿者们的一腔宏愿来维持和推进。一方面,他们需要资金来源。一方面,公益的身份不允许他们牟利赚钱。
刘猛和他的“妈妈之家”坚信,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才是完美模式。古米蓝和她的“完美春天”则试图开展一个居家养老项目,希望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盈利,再反哺志愿者组织。在社会发育和公益组织发展的维度上,汶川正在发生着的一切,也将在更大范围内重现。这便是探索的价值,总要有人以今日的艰难照见不远的未来。
社会改革正在推进,社会管理正在创新,看志愿者在汶川的实践,一头系于世道人心,一头直指漫漫前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