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党报公示吃空饷公务员,多人请假超20年。 (金艳/CFP/图)
“永康还有这种怪事的?!正式工不上班,临时工来上班。”
“早知道要公示,我肯定不会把这些情况反映上去。生病请假的、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不止我们一个单位。”
由于没有很好的退出机制,中国的公务人员往往是“进城难,出城更难”。
摄影机围了上来,镜头扫过几个老干部的脸。他们像是受了惊吓的小孩,脸上写满了局促和不安。 2012年5月8日早上7点半,细雨蒙蒙。在永康拥挤的南苑路,永康行政执法局的老应,跟局里五六个老干部一起,在街头接受中央电视台的跟拍采访。
这一切源于《永康日报》上的一个公告。5月3日,浙江省永康市委机关报用两个整版刊发《在编不在岗人员自查情况结果通报》。192个人被公开点名,一时间令舆论哗然。这些老同志都“光荣”上榜,被归到第四类:中层正职退居二线人员,原因是“上班不够正常”。
公告名单中,包括69名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的人员,46名停薪留职人员,23名借用、借调、抽调人员,9名中层正职退二线人员,7名刑事处罚的人员,8名在家待岗人员(自收自支单位),10名未办理辞职擅自离岗人员,以及20名其他情形不在岗的人员。
老应他们9个人算是争议最小的。争议最大的是69个长期请病假的人。有个姓胡的老师,1989年就开始请病假至今。有媒体直接以他的故事做标题:“教师吃了23年空饷”。另外,7名“受刑事处罚”的“吃空饷”人员,更是饱受诟病。
在“制度化吃空饷”的热议中,有人嫌永康公布得太晚,也有人钦佩于永康“自爆家丑”的勇气,但在永康本地人茶余饭后的言谈中,也有另一种说法:真正吃空饷的,还有不少没被揪出来……
在三种大相径庭的语境之外,在老应他们成为新闻人物之前,这192个“在编不在岗”者,作为体制内的边缘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否真在“吃空饷”,背后的现实原因又是什么?他们和体制有着怎样复杂的联系?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