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调显示,45.8%的网友不满意医疗服务态度——
阅读提示
近日,本报联合“大河·沃3G”生活门户网站、本报企业QQ发起了题为“医患关系起底大调查”的投票活动。在调查中,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不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挂号难排队久、就诊手续复杂,成为网友们看病就医时最不满意的地方。
与此同时,记者在郑州部分医院进行了走访,从多个角度了解医患双方的苦衷,试图从中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良方”。
A
网调:45.8%的网友不满意医疗服务态度
一段时间以来,郑州的吴先生总是觉得腰不太舒服,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到一家三甲医院检查一下。
吴先生不到8点就到医院排队挂了专家号等待问诊。等了一个多小时后,轮到吴先生。可是从专家开出检查单到开药,总共不到10分钟。
为了专家10分钟的诊疗,吴先生等了两个多小时,他说如果不是担心身体有大毛病,他早就甩手走人了。
为了解网友心目中的医患关系,近日,本报联合“大河·沃3G”生活门户网站、本报企业QQ(800096211)在网上发起了题为“医患关系起底大调查”的投票活动,总有效票数3277票。
在“就医时,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吗”调查中,41.3%的网友选择了“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的网友也有12.4%。不过,还是有24.9%的网友表示不太满意,20.9%的网友则“很不满意”,也就是说45.8%的网友不满意当前的医疗服务态度。
当问及“医生给开的检查、药品都是治疗疾病所必需”时,47.4%的网友认为“大部分都是必需的”,觉得“大部分都不是必需的”网友占到了28.9%,另有20.1%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B
苦衷:医生当做机器用 看病成了流水线
一名外科医生一星期做30台手术;从早上8点查房算起直到晚上11点还在工作;坐一天门诊能接诊近百人次;护士几乎每天不能正常下班……这是记者在郑州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了解到的情况。
“超时工作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科室,这几乎是我们医院每一个医生的生存状态。”该医院刚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博士李明(化名)告诉记者,医科学生5年本科毕业,要想取得博士文凭,需要11年时间,漫长的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这个行业的从业成本。在一些尖端的医疗领域里,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这逼着他们一生都必须保持学习习惯,也使得医科学生对薪酬的期望高于其他行业。
“相对于医生面临的风险大、付出多、技术高来说,收入却相对较低。”李明说,像他这样的副主任医师,挂号费5.5元,“积累了十几年的知识,得到的仅比一碗凉皮多1.5元。”
在采访中,不少患者表示,部分医生总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惜语如金,懒得搭理病人,“本是满怀希望而来,这下可好,病没治好,心里又添了堵”。
“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中,把医生当机器使用,把看病做成流水线,患者的就医体验肯定越来越糟糕。”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告诉记者,试想一名医生每天面对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但病人还说你磨蹭、拖延,医生怎么考虑沟通技巧。
C
剖析:“体制”之外缺乏信任是主因
“医患矛盾的根子,说到底还是供应和需求的协调问题。”郑州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说,目前,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偏低,医疗卫生领域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平衡,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要发展,医生要增加收入,只有另寻“旁门左道”,导致患者叫苦,医患关系紧张。
除去“体制”这一根本原因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缺乏信任,即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也不信任患者。
“医患关系本应是一种长期关系,它不仅需要医术,更需要交流、了解、关爱和熟悉,但现在医患之间全部变成一次性关系。”朱恒鹏说,尤其是当前医疗服务价格被严重低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分级诊疗制度难以实施,导致医患之间变成了冷冰冰的短暂的看病和付费,没有交流、不可能了解,更难以展示关爱,而医学本就是不完善的科学,一旦出现意外,甚至不是意外,医患冲突就会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彼此的防范和隔膜。
“我们也希望所有患者都能康复,但受目前医疗水平和设备的限制,有的时候并不能如人所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认为,有些病人对医院和医生期望过高,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有不可预测性,很多疾病都是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陈小兵说,过去社会宣传了太多的“妙手回春”,报道了太多的“药到病除”,医学的无奈反倒被忽视,医学的奇迹被夸大了。
陈小兵说,作为病人及其家属,应该认识到“并不是花了钱,病就一定能治好”,如果患者以为质疑医生,就会对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就错了。实际上,这给医生很大压力,致使一些原本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建议:加大医改是根本
纠纷需要第三方介入
D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根本的改善途径应该是加大医改力度,对医疗机构去行政化,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并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趋科学、公平、合理,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郑州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张明锁教授说,现实的改善途径,应该首先加强医院的管理能力,其次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最后是引进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即医务社工。
张明锁表示,可以建立一个由卫生、公安、司法、社保等部门组成的“医患纠纷处置系统”或者“第三方处理医患纠纷组织”,负责引导医疗事故及其争议依法解决,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处理医患纠纷。同时,兼具医学和社会学背景的医务社工,可以与医生、患者建立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以不同的身份和角度,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医生如果能把病人当朋友,病人也会视他为亲人,医患关系融洽,何来纠纷?”调查中,不少网友希望医方能换位思考,体谅他们看病的难处。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郑州很多医院都为缓和医患关系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设立“医患关系协调办”,或者设置醒目标志告诉患者投诉的渠道,同时,还在门诊安排医院领导或相关科室负责人现场受理投诉。
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马应杰说,医生应常常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体谅患者痛苦,本着“用最少的钱治好病”的原则,以专业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对待每一名患者,同样,从患者方面来讲,也要换位思考,体谅医生的压力和不易。
“医护人员要坚守职业道德,不做过度诊断和治疗,同时要重视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把服务态度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所谓医病更医心。”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说,患者也要相信大多数医生学医的初衷就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草菅人命,这样不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也让医生的医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李素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