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中国食品达尔文奖”
在统计资料时,吴恒看到了奸商们的离奇行径,总是会不时感叹:这样也行?渐渐地他就有了个想法,要给他们评一个奖,来告诉世人,在利益面前,创意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温迪若斯科特,致力于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类故事,并最后创建了达尔文奖网站。其“旨在纪念这样一些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在吴恒看来,“达尔文奖”就是授予那些笨死的人。那些人因笨而死,被剔除出人类基因库,使得活着的人越来越聪明,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类这一物种的延续。
在“达尔文奖”的启发下,吴恒决定设立“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用以评选那些“旨在消灭中国人的中国食品”。截至2011年9月11日,重庆的掏粪工掏扒生活残渣提炼地沟油的新闻报道获得了918张网络投票,居榜首。
“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的奖金是人民币一块四(¥1.4)(谐音:一块死)。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国食品达尔文奖”的奖金及奖状将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吴恒说,“谢谢你们(媒体)的专业素质。如果难以确定,奖金累计到下一轮。”
让更多人关注食品安全
吴恒声明,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媒体从业者的勇气和责任感毋庸置疑。当然,这可能也与黑心食品加工商实际上在食物链的底端,尚无能量与意识去摆平曝光新闻有关。
他坦言,调查报告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齐心协力将其改善。因为报告撰写人的专业所限(非新闻传媒类,非食品安全类),加之资料搜集、整理的时间有限(一个月),再加之又是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更重要的是,调查没有做任何实地采访,仅仅是统计、分析了现有的新闻报道。因此撰写的报告可能会多处硬伤,望不吝指教。
调查的初衷是希望借此能引起公众重视,让更多真正有专业资格的人参与其中。另一目的在于,“这2000多篇报道均是媒体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些不该被忘记。”
吴恒说,当越来越多的媒体曝光黑心食品,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开始思考,并尝试从立法层面来解决,这样的未来倒真是值得期待。
如今,网站对最近的工业明胶等由媒体曝光的食品问题仍有关注,而在2012年4月22日,吴恒对调查报告做出了最新的补充,他说,“做完了这次调查后,觉得自己应该是可以见怪不怪了——什么样的新闻没有见过?也天真地觉得自己应该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了,直到上周。”
吴恒表示,央视4月15日《每周质量报告》中曝出“皮革废料所产明胶被制成药用胶囊”的新闻,“一时间,皮鞋很忙,我很绝望。”吴恒甚至有点失望地发现,从前写的文章今年还适用,“文章常看常新本是对作者最高的嘉奖,但我感觉到的却是深深的无力感,叹息。”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