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没有哪一次死亡江豚的解剖如此备受聚焦,记者们不停发问,解剖者神色凝重。死亡报告已公布,但洞庭湖江豚依然在以每年10头的死亡速度走向濒危。
2012年4月9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谢拥军等在解剖江豚,以查明死因。 (典波/图)
从没有哪一次死亡江豚的解剖如此备受聚焦,记者们不停发问,解剖者神色凝重。死亡报告已公布,但洞庭湖江豚依然在以每年10头的死亡速度走向濒危。
2012年4月17日上午,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标本解剖室,两头死去的江豚在此相遇。或许它们生前也曾见面,那时候它们同属于洞庭湖的85头江豚种群。
4月9日以来,湖南岳阳发现了6头死亡江豚。这个数字震惊了科研人员和公众。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以下简称江豚协会)副会长何大明并不意外,“一直在死亡,只是未申报”。据中科院水生所的调研,2006年洞庭湖江豚数量为150头,2012年3月初步测算仅剩85头,平均每年死亡10头。在2012年1月初江豚协会成立之前,渔民不知去哪里申报江豚尸体,只好埋掉。
何大明的手机每天被打爆,人们想知道死因。
这两头江豚编号“20120414洞庭湖20120417雄性156”和“20120415洞庭湖20120417雄性150”(以下简称156和150号),先后躺在冰冷的不锈钢手术台上,侧卧,像翻了的枯朽小舟。20平米逼仄的解剖室里塞进了7名科研人员、数家媒体和数位研究生。谁都没有说话,盯着那把与法医解剖尸体一样的手术刀,跟随它去探明,谁杀了江豚。
寂静的手术室,无言的伤口
解剖室里的紫外线消毒灯被点亮,手术台泛出幽紫色的光。
中科院博士郑劲松是主刀人员之一,他已参与解剖数十头江豚。这次的解剖程序和以前没有区别,但他的心情迥异,不是紧张,是复杂。如此密集的死亡,是第一次。在他书桌的台历上,日期“17”被划了一个圈。
郑劲松和馆长赵庆中等其他手术人员穿上白大褂,带上黄色橡胶手套。9点,解剖正式开始。
156号被抬上手术台。海兽特有的腐烂气息迅速充满狭小的解剖室。手术人员没有带口罩,对于这种气味,他们早已习惯。
156号已膨胀,这是江豚遗体常见的特征。它们死后曾沉入水中,体内发酵产生了气体,又浮出水面,被渔民发现。看着体无完肤的156号,郑劲松估计它至少死亡了一个星期。
曾经光滑黑亮的表皮已经基本脱落,偶有巴掌大的黑色皮肤残留,像法国梧桐的树皮。白白的豚体袒露在外,透明,略带黄色的脂肪已经溶解,像水一样从皮下渗出。
156的头骨上部有一道深深的、整齐的锐器切口。察看外伤是查明死因的第一步。
它应该是螺旋桨击伤致死。凶险的水下充满了利器,如果是滚钩——挂满钩子的长绳,江豚表皮会有密集的孔,甚至有残留的铁钩。
每一次解剖都是珍贵的教学机会,如果没有媒体,赵庆中馆长会给研究生们作示范并解释。但此刻,他神情冷峻,缄口不言。
赵庆中拿出卷尺测量了156号的体长和体位,记录员在《鲸类解剖记录表》上做了记录,其他如体重、脂肪厚度等11项指标均因腐烂严重而无法测量。
156号是一头成年雄性江豚。雄性的长江江豚已越来越多,据水生所专家初步推测,这可能是江豚为适应锐减的鱼类资源而主动降低生育率,但尚无定论。
沿着腹部中心线,赵庆中划破了156号表皮的脂肪,为避免划破器官,轻轻地,呼哧,呼哧,手术刀沿着胸腔一直划到腹腔。
156号被彻底剖开。涌出的是油脂和黑水,而不是血水。和郑劲松预料的一样,156号体内的肝脏和肺等器官像一团黑色的烂泥,已无完整形态。解剖室依然平静,没有交谈。摄像者给剖开的156号拍了照片,研究人员轻轻地拨弄各个器官,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
“为什么是黑的?”“它死于什么原因?”一旁的记者不停地发问。
“腐烂了。”郑劲松只作了短促的回答。
约10分钟后,156号的内脏器官被整体取下。156号成了一艘空船,只剩躯壳。死亡的内因隐藏在各个器官中,肝脏、肺、肠胃……它们将被逐一解剖。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