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刘金松 4月1日,武深高铁全线贯通,地处湖南省耒阳市南部的蔡伦竹海景区成为深圳市各大旅行社高铁团的“标配”目的地之一。但4年前,这片号称中国最大的连片竹海,在当地人眼中,它仅仅是一大片的竹林,它的关键词里还没有旅游的字样。
而在上千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兖州市,一个投资30亿元、占地1300多亩的佛教主题文化产业园,也在借助京沪高铁的开通而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在当地政府看来,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无中生有”的一个产业突破。
耒阳是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武深高铁在耒阳西设站;同样的,兖州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京沪高铁在兖州东的曲阜设站。这中国一南一北、两个传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困境都在于,资源枯竭之后,城市将走向何方。
但高铁的开通,或将改变这两座城市的命运。事实上,高铁运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也在逐渐被地方政府变现。湖南耒阳和山东兖州,正在借助过境的武深高铁和京沪高铁所带来的人流和机遇,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谋求城市的转型。
造景谋变
衡阳市下辖的耒阳市,1999年设立旅游局,耒阳的旅游业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起步。这个时候的中国,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作为造纸术改进者蔡伦的故乡,耒阳当时唯一的旅游景点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侯祠。
据耒阳市旅游局副局长谷文彬介绍,旅游局成立之初曾对全市做过一次旅游资源普查,以寻找可以开发的景点。耒阳东湖温泉曾火热过几年,但随着官员的变迁,东湖温泉面临当地从业者的恶性竞争,沦落为走低端路线的旅游市场。
目光转回了一直未见起色的蔡侯祠,2001年,继任者打“蔡伦”牌,扩建蔡侯祠为蔡伦纪念园,并将蔡侯祠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南岳景区的景点,蔡伦纪念园被评为湖南省的新潇湘八景之一。
因为是神农氏创耒耜之地,2004年,耒阳开始做“耒”字文章。农耕文化博物馆、神农广场、古县廷等一大批人工景点新建。但这些景点因多为人文景点,体量也小,无以支撑耒阳的旅游业发展。
但想让游客在耒阳呆上一到两天,就需要体量更大的景区。2008年,原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主政时,生态游成为耒阳旅游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蔡伦竹海、神农温泉、耒水国家湿地公园这些大体量的景区建设提上日程。
据谷文彬介绍,蔡伦竹海的建设2000年就开始提出,但因为投入大,缺乏资金,一直未能真正建设。2009年,耒阳获批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才开始有资金支持蔡伦竹海的建设。投资2亿元的蔡伦竹海始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标志性带动项目。
2009年12月22日,赶在武广高铁开通前4天,蔡伦竹海正式开园。
与耒阳市一样,在山东兖州,高铁来了,但是拿什么吸引游客也是一个难题。正如兖州市市委书记张玉华所说,“兖州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可讲的东西很多,但可看的却很少。”唯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始建于隋朝的古塔——兴隆塔。
2008年,兴隆塔地宫内出土了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三件国家一级文物,舍利碑刻、玻璃瓶两件国家三级文物,以及尚有待考证的佛顶骨真身舍利。借佛生财成了当地旅游业的最大噱头。目前正在兴建的佛教主题旅游项目——兖州兴隆文化园便是以此为切入点。
据兖州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兖州旅游业将以佛教主题文化产业园为依托,发展有礼佛文化特色的黄金旅游线路,形成“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儒释道旅游圈。
“无中生有”的造景谋变在当地成为主政者的共识。
借势转型
这种造景背后的最大原因是城市转型的需要。耒阳是全国百强产煤县(市),煤炭经济一直是该市主要财源,煤炭经济所占比重曾高达55.8%。为改变煤炭“一业独大”的状况,2007年,当地政府确立了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转型战略。“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7年,新上任的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曾这样说。如今这句话依然在耒阳市委大楼的楼前LED灯上不断显示着,以提醒着这座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兖州同样面临“矿枯城衰”的挑战。在3月初的一次会议上,当地领导告诫说,10年后如果第三产业还没发展起来,经济将面临非常可怕的下滑。在兖州境内,6家煤矿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达到了36%到38%,但第三产业占得比重只有10%左右。
兖州市委书记张玉华说,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转型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操作起来确实难度很大。通过这几年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结构,通过发展民营经济,装备制造、食品等工业,兖州市已使煤炭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降到了40%以下。
耒阳市也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电资源和临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建材、冶金、机械装备制造、轻工、化工、旅游等产业,煤炭经济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了30.03%。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3家。
有意思的是,这两座城市的转型都选择了一个同样的突破口——文化旅游产业。
耒阳的智囊团就曾建议,文化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资源,不会枯竭。耒阳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只要把“蔡伦”这张牌打好了,神农创耒、张飞巡耒、杜甫绝耒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将如众星捧月般把耒阳迅速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去年6月,兖州市出台《关于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文化旅游要素建设的意见》,在张玉华看来,选择用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发展主体,是希望以此为抓手,来带动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
基于这种认知,这两座城市不惜重金造景,以迎接高铁时代给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并希望借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从大项目带动来看,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类似佛教主题公园、蔡伦竹海这样大的投资项目,还是很有力度的。但要实现城市转型的重任,一个项目再大,也担负不了,必须要有一个项目的集聚。
魏鹏举称,政府需要在目前项目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包括创业团队参与进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集聚发展的产业模式。“蔡伦竹海不最终推向社会,仅靠政府投资,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耒阳市旅游局副局长谷文彬说。
红利初显
作为兖州市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兴隆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方,山东兖州惠民城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华表示,高铁拉近了兖州和北京、上海这两大客源地的距离。高铁开通后,兖州到北京两小时十分钟,到上海3个小时。
同样的,耒阳市在高铁开通之后,到深圳需要2小时,到广州仅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到长沙只要40多分钟。耒阳市正式进入武汉、深圳的2小时经济圈内。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行时间的缩短,将改变原来对“黄金周”的依赖,现在即便是周末游,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耒阳旅游因蔡伦故里这张名片而声名鹊起,因蔡伦竹海开发建设而风生水起,因武广高铁开通运营而乘机崛起。”耒阳市旅游局局长石东升说。
谷文彬说,尽管蔡伦竹海等景点是因城市转型需要而建,并非因高铁而生,但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种转型。有高铁之前,耒阳还是旅游市场的处女地,而这两年,随着高铁的开通,耒阳已经成为泛珠三角地区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据谷文彬介绍,耒阳市旅游局在高铁上的电视和杂志上分别做了蔡伦竹海的宣传。随着武深高铁的开通,当地也将广告延伸到了香港。2011年,耒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6.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38亿元,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12%和14%。
在耒阳,旅游业已经被作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接替产业来培育。根据当地旅游强市创建的必备条件,旅游总收入要达到当地GDP的8%以上,旅游总人次要达到150万以上,要将蔡伦竹海打造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
耒阳希望能做好“白色、红色、绿色”三篇旅游资源文章。“白色”资源即以纸张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资源,重点抓好大型电视剧《蔡伦传奇》拍摄等工作;“绿色”资源即以蔡伦竹海为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红色”资源即以湘南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
王建华曾去考察了国内多个佛教主题的旅游景点,在其看来,只要利用好曲阜这个旅游目的地,兴隆文化产业园每年搞到3个亿是没问题的。随着客流的到来,还会带动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但高铁带来的红利显然不只是旅游业。在耒阳,“武广耒阳新城”未来将是耒阳市新的增长极。耒阳市已将新城规划面积由11.8平方公里调整至30平方公里,这种以高铁为纽带的新型城市化运动在高铁沿线各城市被复制。
专家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业被当地政府看作是“无中生有”式的产业突破,高铁所带来的时空改变,则被认为是产业突破的催化剂。但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将突破的愿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