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物联网”的味道 追踪一只番茄的“前世今生”

2012-03-26 10:0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使用物联网技术后,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蔬菜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有可能对蔬菜种植进行标准化管理

  在江苏无锡,本刊记者看到这样一些西红柿,它们的条形码上带有溯源系统。你只需登录网站,输入生产日期,一张西红柿的“前世今生图”就呈现在眼前,包括它们的生产地、种子来源、肥料、基地名称、生产过程,甚至包括生产当天的温度、湿度、“生身父母”农户的名字,统统都可以清楚获知。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当物联网遭遇农业,当拥有西湖美景的江南也能种出来自苦寒之地的冬虫夏草,这将演绎一场怎样的农业科技传奇?

  本刊记者走访无锡发现,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农作物的生长,正悄悄改变着依靠经验播种的古老农耕方式;从田地到餐桌,食品安全测定均被“网罗”;甚至,连最后一公里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也逃不过这张科技大网。

  你一定要问,这样的番茄,种起来有多贵?在无锡,本刊记者得到的答案是,智慧农业的贵与贱与技术有关,但更关乎商业模式,关乎“以人为本”的利益模式。

  江苏省首个物联网农业示范区

  3月1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秦巷村,村民赵春梅正在播种番茄,本刊记者发现她家蔬菜大棚的外表和别处没两样,内面却是“别具洞天”——大棚顶部,菜地上方悬挂着一些仪器,这些设备组成了一套传感系统,它们可以读懂植物,并且通过无线发射,把信息传送到软件平台,经过数字分析后,软件传出指令,田间那个灰色盒子就开始工作,进行自动浇水、施肥降温等。管理员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探头看到田地里的实时画面。

  “番茄不好种。”赵春梅告诉本刊记者,番茄种植对浇灌的要求很高,以往潜水灌溉,浇灌家里八亩地,需要一家三口齐上阵。由于控制不好水量,裂果的番茄占到三分之一,卖不出去很浪费,现在水量由“科技”掌控,一个人可以同时兼顾二十亩地的浇灌施肥降温,裂果现象消失了,一年的收成比以前增加了三四万元还多。

  长期以来,蔬菜种植依靠的都是农民的经验积累,然而,经验也并不牢靠。以赵春梅家为例,2009年10月,20多亩的生菜苗,因营养剂调试值过了一点,一下子就损失了几万元;2010年二三月份,天气忽冷忽热,由于温度没掌握好,一夜之间几十万株的白菜种苗“全军覆没”,又损失好几万元。现在,她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等信息,及时监控生产。

  赵春梅家的农田,是江苏省第一个物联网农业示范区300亩的一部分,也是无锡市天蓝地绿发展有限公司和农户合作的典型。开发这一软件的无锡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钱建伟,指着田间一个神秘的灰色盒子告诉本刊记者,这个“感知箱”里有二氧化碳、环境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植物光照度的信息。“以往只知道土地干了要浇水,但是究竟浇多少合适是不知道的。”物联网技术运用后,设定一个值,比如土壤湿度低于25%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灌溉,土壤湿度到45%~50%的时候,灌溉系统就自动关闭了,这样,植物不仅可以享受正常的水分,还节约了水资源和人力成本。

  “每一个植物的生产最佳状态没人知道,我们知道。”钱建伟说,有了这种感知,无锡种起了重庆的朝天椒,甚至极寒地的冬虫夏草。钱建伟解释其中的奥妙,说关键是找到了生长它的原产地,在原产地放一套感知设备,在无锡也放一套感知设备,有了数据就可以复制,送到数据服务器中,通过控制指令,使两者的生长环境没有太大差异。依此类推,只要广泛采集植物生长数据,建立特征库,就能实现大部分品种的跨地域种植。

  天蓝地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峰告诉本刊记者,使用物联网技术后,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蔬菜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有可能对蔬菜种植进行标准化管理。他今年就在酝酿建立一个蔬菜生产的工时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准确地衡量出一万斤蔬菜需要多久才能种植完成,需要耗费多少人工等成本,以进行更为高效的蔬菜种植。

  农民是否负担得起

  对于大棚里的高科技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的投入,农民是否负担得起呢?

  “首先是农民赚钱,然后再跟你分钱,而不是首先考虑赚农民的钱,否则,农民买个温度计就可以了解到温度湿度。”钱建伟算了一笔账:该项目平均每亩比普通温室多投入不到8000元,但蔬菜成活率同比提高了40%~60%,每亩有机肥使用量下降30%,人力成本下降50%,系统投产后一年就可收回成本。

  农业物联的贵与不贵,除了成本核算以外,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十分重要。

  有专业人士认为,目前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基本上都是一些示范工程,症结就在于成本过高,而传统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足以消化这个科技成本。

  对此,钱建伟表示认同,“有些政府示范工程,架构简单,一个项目几十万动辄上百万,按照国际化标准来做。但是你走近农民家看,拥有这种标准钢架大棚的又有多少?示范工程可以用,但是商用模式如何建立?”

  本刊记者反问,随着示范工程的规模化,技术成熟是否可以降低投入成本?

  “这个看谁推,就算免费用,农民有时候不愿意用,他会觉得我干吗用。”依托天蓝地绿发展有限公司的包销渠道,钱建伟向农民推广这样一套农业物联网合作模式:先呈现清晰的投入产出比,多少时间收回成本,以解决农民值不值得投入的顾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还是会考虑一个问题:还没看到收益,让我提前投入不行。钱建伟又想办法,找农业金融担保机构,或者找运营商,减轻一次性投入的负担。

  天蓝地绿发展有限公司和农户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以高出菜贩子收购价的10%,包销经营,由农户自投物联网硬件设备;另一种方式是由天蓝地绿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设备,向农户收购的菜价和菜贩子的一样,两年后设备就归农户,软件费用基本由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前期垫付。

  经过一番精打细算,周边200多户农户已经主动希望能和该农庄合作。

  作为无锡首个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商业项目开发者,大来互动网络有限公司的前期软件投入是300多万元,且全部自筹。这也促使钱建伟不断地降低应用成本:“3到10亩地,一个传感器是够用的,运营商谁的便宜我用谁的,其实不传视频,用2G就可以了,一个月20元,如果数据一小时采集一次,5元就够了。”与大多国家示范工程给每个农户家里装网络电脑不同的是,钱建伟告诉农户,只要在手机上一次性下载生态农庄的软件,所有的费用就是信息使用费。

  “我们要向市场要钱,不是向市长要钱,可能开始苦点,但肯定能盈利。”作为参与无锡市农委“十二五”规划的企业经营者,钱建伟在规划建议中呼吁,要让农民真正使用物联网,政府应该对农民进行信息补贴,保证在网络和应用层面进一步减少农民投入。

  “这个商业模式不能只是政府来推动。”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汇联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大量的示范应用是不是有这个必要?真正的物联网从需求角度讲,只有有了刚性需求,你才有可能用政府这种助力的方式去推它一把。

  “其实对物联网来讲,它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要对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足够的完善,二是对信息化要有一个理解。”王汇联表示,政府应该推动的是网络信息化设施的不足,而物联网的应用模式应该由市场来引导。

  追踪一只番茄的“前世今生”

  在刚刚过去的“3·15”活动中,食品安全问题被列为中国商业十大热点问题之一。“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以及法律法规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等问题,使公众不得不面对“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忧虑。如何找到有效的跟踪、管理、追溯与评估方法以保证安全,是中国目前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业物联这种标准化的管理,终于让安全和品质不仅看得见,而且有了公信力。有了物联网后,数据靠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分析,不仅经营者,消费者也可以自己“看菜”,放心地食用。

  “农业信息化的各个生产环节阳光化了,各个生产过程就是可以追溯的。”钱建伟介绍,物联网中的过程管控追溯系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为每一个番茄建立身份证制度,对试点市场的农作物产品实行条码销售,消费者可以依据追溯条码,通过短信、互联网、触摸屏等方式查询农作物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知根溯源,放心消费。

  本刊记者尝试着输入手中这只番茄的条码代号,登录天蓝地绿网站查询,一张耕种大棚的实时图像就呈现在眼前,这只番茄的种子来源、农药来源、“出生地”的环境湿度、温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一应俱全。继续输入生产日期,一张在此期限前后近一周的数据呈现出来,详细展示出这只番茄在种植过程中各个节点的真实数据指标。

  知道了番茄的“前世今生”,尝一口,“物联网番茄”的味道有点甜。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