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中国体育明星形象变迁史:从“机器人”到“个性化”

2012-03-22 10:08 来源:南都周刊

  提要:中国体育明星自诞生之初就被冠上“民族英雄”的称号,每个人就像是国家体育机器上的螺丝钉,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恢弘的出征。市场经济推动的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对个性的承认。当一幅中国体育明星形象变迁的图景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徐徐展现,中国体育正在慢慢走出宏大叙事的历史阶段,日渐回归自身内在的价值。

   

  中国体育明星自诞生之初就被冠上“民族英雄”的称号,每个人就像是国家体育机器上的螺丝钉,每次比赛都是一次恢弘的出征。市场经济推动的不仅是经济的复苏,更是对个性的承认。当一幅中国体育明星形象变迁的图景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徐徐展现,中国体育正在慢慢走出宏大叙事的历史阶段,日渐回归自身内在的价值。

  从“民族英雄”开始

  在中国,体育明星最初的光辉形象,是从“民族英雄”开始的。

  时间倒退76年,1932年7月30日,当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时,他的身后,是一支“临时拼凑”的五人代表团,再后面,大洋的彼岸,是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中,他是唯一参赛的运动员。

  此前启程时,上海的一家晚报刊登了一幅画为他壮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挺立船头,手持单刀,准备单刀赴会。

  1932年中国人的奥运之旅,像中国复杂的时局一样,悲苦交集。由于长途跋涉的辛苦,刘长春铩羽100米、200米预赛,他留在历史上的,是一个承载着家国哀伤的悲情英雄形象。

  奥运梦碎,国难重重,然后是天翻地覆,到了1949年,然后是1952年到1979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大陆没有参加期间的奥运会。

  在冷战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渴望用各方面的进步来证明制度的优越性,一个个作为榜样的革命英雄形象先后诞生。在体育方面,经过1950年代的全民体育时期,竞技体育也逐渐找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即“举国体制”,国家体委根据中国经济的特殊情况,选定一些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最有可能突破的运动员身上。

  于是,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革命加拼命”口号下,一个个被陈毅副总理称为民族英雄的体育英雄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是广东人陈镜开。1956年6月7日,他以133公斤的56公斤级挺举成绩,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者,随即成为全民学习的榜样。旅法作家钟丽思在作品中纪录了当时的盛况:“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然后是郑凤荣。1957年11月17日,她跳过1.77米的高度,成为1936年以来亚洲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者,被媒体赞为“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美联社也破天荒地发布了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6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的选手了。”

  然后是容国团。1959年,他击败匈牙利人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时,正值共和国中国成立十周年。这个共和国时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使得举国若狂,让民众看到了民族崛起的希望。他回国时,贺龙副总理亲自接机。周恩来将这个冠军,和十年国庆列为当年的两大喜事。

  在一个困难重重的中国,体育明星们的辉煌增加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动力。1961年26届世乒赛工作人员冯贵家回忆当年时说:“我作为大会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中国乒乓球荣获三项世界冠军的历史性胜利。那时,国家和人民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乒乓球的胜利,成了鼓舞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

  1980年代的志气

  在国家射击训练基地的中央广场,有一座枪形雕塑。雕塑的原形,是一把小口径气手枪。24年,它的主人许海峰,在刘长春单刀赴会的城市,一枪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

  1984年7月29日,这个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的前供销员,在男子手枪60发慢射比赛中,一度感觉不好,出去坐在台阶上休息。比赛结束后的半小时,成绩还没出来,从当时的照片看,他的表情非常难受,但很快他和整个中国都跌入了欢乐的海洋。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一个迷茫困惑、需要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年代,一个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体育明星的横空出世让中国人从“东亚病夫”情绪中找回自信。而在许海峰夺冠之前,中国女排这个集体英雄形象就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1981年11月16日下午,如今上海大剧院的陆老欢,是在高中同学家里看女排初次夺冠的电视转播,随着比赛的进行,他一会站起一会坐下,最后用力过度,竟把同学家的木椅子坐坏了。这一天,在北京,很多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

  在陆老欢印象里,整个80年代,对体育明星的英雄主义叙事,从中国女排迈向五连冠的征途开始,至1988年3月27日,围棋国手聂卫平被授予“棋圣”称号,达到了顶峰。

  在举世瞩目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以九连胜的战绩屡挽狂澜,为中国获得三连胜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围棋赶上日本的里程碑。在他被授奖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写道:“‘圣’是对功勋卓著的人的尊称,棋圣是棋手的最高荣誉,国务委员方毅说,聂卫平是中国围棋界的‘孔夫子’,他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而在聂卫平加冕棋圣的前一年,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则走向了低谷。1987年,第三十九届世乒赛上,何智丽打入半决赛,领导却要她让球给队友,何智丽上场后却把队友打了下来,并在决赛中发威,勇夺世界冠军。因为不顾“大局”拒绝“让球”,何智丽付出了惨痛代价。回国后,她被要求写检讨,其后远嫁日本。

  7年后的广岛亚运会,已改名小山智丽的她,以3∶1将中国乒坛“大姐大”邓亚萍斩于拍下,夺得女单金牌时,她忍不住痛哭失声。这一刻,无数中国人通过电视,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她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太阳旗冉冉升起。一时,“汉奸”、“叛徒”,无数的骂词泼向了她。

  何智丽事件是个悲剧。多年后,在上海记者何思看来,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体育运动被看作政治活动,体育运动被纳入民族进步的叙事轨道,强大的国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运动员的个性,叛逆者将不可避免被打入另册。

  “何智丽在当时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今天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同济大学教授张闳看来,一场体育运动首先是运动员个人的表现,其成功当然也是所在族群的荣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努力。“个人”、“民族”、“人类”在运动员身上,本来应该三位一体,但在特定背景下,也会有冲突。这里有制度性的原因,中国对运动员是国家投资,作为运动员,在比赛时是遵循体育原则,还是集体利益的原则,有时会存在着矛盾,但冲突不是不可解决的。

  “我们不是机器人”

  何智丽的遭遇,多年后还让何思感慨:在中国日渐强大的体育机器上,运动员似乎不过是这部机器的螺丝钉。张闳把这种印象的产生根源之一,归结于大家对运动员不了解,过去的媒体经常把他们塑造成:不顾一切地就是为国争光,要拿金牌。而这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但这种印象,在1990年代有所改变。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的推进,使这个国家再次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运动员开始有了个性化表达。”何思最先注意到的是伏明霞。1990年,12岁的伏明霞在美国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出席赛后发布会时,她从教练那里得到指示,无论外国记者问什么,一律回答“不知道”。队里的考虑是,让一个孩子面对美联社、路透社,万一说错话怎么办?给祖国抹黑了怎么办?于是“你训练得苦不苦?”“你想不想爸爸妈妈?”“你今年多大?”一连三个问题,伏明霞一律“不知道”,《一个只会说“不知道”的中国姑娘获得了世界冠军》,后来成了美国一家报纸的标题。而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夺冠次日,一家国外报纸写道:伏明霞小姐幽默机智谈笑风生。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有“东方神鹿”美称的王军霞在5000米比赛夺冠后,把一面国旗披在身上,双手兴奋地舞动旗角,环绕赛场。这个镜头,也让上海青年学者姚小亮印象深刻:那似乎是个运动员个性化的信号。

  在何思印象里,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即使国外媒介对中国运动员的印象,也有了大幅改变。

  这是一届中国广受瞩目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在夺冠之余留下太多的激情镜头:占旭刚振臂怒吼,孔令辉激情亲吻国旗,李小鹏被教练和队员高高抬起。

  2000年10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用了笑意盈然的中国男子体操队的照片做封面,相关标题是“感觉良好的因素——中国那些平素板脸的运动员懂得了胜利也可以是乐趣”。文章称,中国运动员由1971年参加世乒赛比赛前高念毛泽东语录,到今天获胜后的激动挥拳,他们的变化远比金牌榜上的得与失更有深意。

  前乒乓球教练蔡振华在接受《时代》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不是体育机器人。我们令运动员更出名、更受欢迎,就像所有美国篮球明星一样。”

  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些变化?文章认为这是和中国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而改善形象有关。而在张闳看来,这是中国多元化社会的进步,体育正在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在体育这样一种广阔的舞台上,运动员们有了更多表达个性的机会。

  双子争雄的时代

  在何思印象里,2002年6月27日,当NBA总裁斯特恩在选秀大会上读出姚明名字的时候,中国体育明星史上的姚时代开始了。这个身高2.26米的巨人,在其后的岁月里,被《时代》周刊誉为“从毛主席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

  而2004年,当刘翔在雅典,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率先冲过110米栏终点时,整个世界都震惊了,他打破了亚洲人缺乏田径潜质的思维定势。在何思看来,中国体育明星史,从此进入了双子争雄的时代:

  一个跻身于世界上最懂得商业运作的NBA联盟,第一中锋的威名远扬;一个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所到之处众星捧月。一个温和随性,不乏幽默,把东方的谦虚礼让和西方的竞争意识融为一体;一个懂得享受体育,享受生活,心理素质超强,拥有俊朗阳光的面庞,酷酷的个性。

  在姚小亮看来,刘翔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国家体育典范,与时俱进的主旋律运动员。此前,刻苦、勤奋、爱国、踏实,构成了模范运动员的特色,但是他们一般缺乏个性。而刘翔既符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某些特征,比如个性张狂,但又无比爱国。而姚明的形象,基本上是由NBA来塑造,只不过符合了中国的国际化潮流,显示出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优秀的。

  在张闳看来,刘翔式明星的受欢迎,是大家首先把运动员当作人来理解,体育明星首先是个人,如果只是一个被体育制度塑造出来的金牌机器,就违背了基本的体育精神。而刘翔,除了运动员的身份之外,他是个心理、体格、人格都很健全的年轻人,个性十足,朝气蓬勃。如果说他是制度、政治的象征,反而不真实。

  体育明星的形象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姚小亮认为,除了运动员个性的发挥,另外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国家对运动员的形象塑造策略有所变化。为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把以前大一统的指令式塑造,变为软性的技术控制,更尊重人性了,更懂得如何通过媒体展示体育英雄,而商业元素的加盟,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有亲和力。

  这种策略的改变,在“姚之伤”事件上是一次很好的体现。2008年2月28日,姚明左脚脚踝骨折的消息,震动中美两国。作为中国不多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巨星,姚明如果缺席北京奥运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但中国篮协的官员说:“姚明缺席奥运会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然而,我们必须听从医生的意见,假如姚明无法完全康复的话,可能影响到他整个职业生涯。”

  这个看似平常的表态,让《沈阳晚报》的记者张勇感慨:这是重大的观念进步。依照以往的观念,像奥运会这样重大的比赛,优秀运动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回想何智丽的命运,就能体会到这种思维的强大力量。从两个体育明星的不同遭遇,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舍小家为大家”是对的,但绝对不能把个人和集体完全对立起来。因为,集体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组成,如果完全无视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而张闳认为,国家的荣誉,首先是通过运动员来实现,尊重运动员个人的生命、个人价值,乃至于尊重他的个性要求,就是尊重体育精神。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