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GDP只能算是初级目标;下一步,居民收入或许可以将跑赢的目标定得更高
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中,有两个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其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其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针对上述表述,外界将其形象地解读为“收入要跑赢GDP”。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初步测算出的2011年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与之相对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
收入要跑赢GDP,为何?
且看几组数据:2001~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9%和6.6%,分别比GDP年均增长率低0.6和3.9个百分点。
此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去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3.4%,1995年为52.8%,2000年为51.4%,2006年为40.61%,2007年为39.74%。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
与之相反,2000年中国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2.8%,此后逐年增加,2008年税收收入比重超过18%。
2011年的情形也未有大的变化: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去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01亿元,增长24.8%,速度远超过GDP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幅。
从多年宏观数据和个人感受看,中国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未向城乡居民倾斜,导致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十一五”期间,与GDP增速年均达到11.2%相比,城乡居民消费的年均实际增速都低于10%。
众所周知,在“十二五”规划中,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被放在格外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乃是关键。然而,要扩大消费,首先必须要提高消费能力,因此增加收入也就成了必然选择,跑赢GDP便成为了第一个需要跨越的目标。
如前所述,居民收入增长之所以相对缓慢,缘于分配制度不合理。因此,要想让收入能真正跑赢GDP,改革分配制度势在必行。具体而言,首先要在初次分配中着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重,其次在二次分配中要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
虽然分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但在这方面,国家已经迈开大步。
201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在这份近年来国务院批转的第一个促进就业国家级专项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按照这一速度,五年内工资几近翻一番!这也被不少人视为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提高劳动者报酬的一着好棋。
此外,江苏、广东、山西等十余个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收入倍增计划,其目标直指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
在二次分配领域,国家也下足了力气。根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容涉及到就业、分配、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多个方面。
例如,2011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数额比2009年提高了92%,并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了扶贫范围。
在“增收”的同时,国家还通过改变税制结构来适当减轻普通劳动者的税收负担。
201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这一举措使得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
类似的措施尚有不少,应当说对于如何让居民收入跑赢GDP,国家已有比较明晰的思路和措施,因此只要落实到位,实现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