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外交战略。20年后的今天如何看待?2012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愈加复杂,“韬光养晦”是否过时?“亮剑”“出手”又是否过早?世界在考验着中国的智慧。
“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是邓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外交政策。邓小平当时提出这一设想基本前提是:一、当时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国力不足。中国应该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不觊觎苏联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
今天,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吗?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也有人称中国外交政策话语中应该抛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提法,重新选择既清晰又简洁的术语来指导我们的对外政策,这既对消除国内各方面的思想混乱、推进政策执行有好处,也有利于消除国外的各种误解。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在国际关系中,不妨大胆说出自己的利益关切并由此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南。别人并不会因为你说得漂亮就会相信你。只要你的利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运用的方法是符合国际规则的,就不妨大胆地说出来,并付诸实践。这样的政策,外交官们看了才好执行,百姓们看了才好理解,不至于总是处于云山雾罩之中。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策略是非常符合中国90年代初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困境,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与90年代初比不仅是发生了程度变化,而是发生了质变。继续韬光养晦政策,将给国家利益带来伤害,是弊大于利的。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国,而外交政策也应该从“韬光养晦”转向做“负责任的大国”。
也有人担心,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只是西方国家阴谋,想通过强加给中国更多责任来耗尽中国经济资源。
2012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叙利亚危机、伊朗危机、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如何更加灵活的运用外交政策,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叙利亚问题上,中俄联手使用否决权,是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亮剑”。
“韬光养晦”是否过时,“亮剑”是否过早,世界在考验着中国智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