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09年12月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这句话,至今令人震撼警醒。
这既是新时期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巨大压力所导致,又是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倒逼的结果。较为突出的表现是,过去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常保持两位数增长,导致经济和社会均处于紧运行状态:
其一,对环境、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比如,2011年全国发电量增长11.68%,用电量增长11.74%,带来电力供应紧张,部分省市甚至出现全年性“电荒”现象。同时发电用煤产量高达35亿吨,资源压力过大持续得不到缓解;
其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关系协调缺乏宽松的环境。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短期难以实现,导致社会经济关系协调不力;
其三,外需依存度偏高,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此公开强调的分析判断,清晰地指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远战略意义,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命运“关口”地位。
早在“九五”计划时,我国就提出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2008年11月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指出,在一个时期内,突出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2010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特别是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方向”、“支撑”、“目的”、“着力点”、“动力”等方面,用“五个坚持”全方位提出明确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语重心长反复叮嘱冀望,就是因为在这个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我们转变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简言之,转变的速度还不够快,效果还不够好,功夫还没有下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正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何树平所言,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更新史。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线,将实现继三十余年前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型。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转方式、调结构”仍将是热点、焦点。通过会上会下凝聚共识,增强信心,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方期待的中国经济引擎一定会稳健轰鸣向前。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