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的第一件大事来抓,4年间,国务院取消或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彻底消除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434项……(2月2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响应国务院号召,各地政府积极施行简政放权,并且将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于众。李克强总理将简政放权称为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重视其力度以及深度。在政府官员凭借自身权力消费职能的如今,简政放权无异于有效的制止贪污,为加强发展厚重感点燃了“指路明灯”。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探根寻源,唯以民本、最重民心。简政放权,把政府服务与实践、改革开放相结合,找准切入点、结合点,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事关民生利益,事关政府的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自实施以来,政府各层下放权力,减少了经济发展的阻力,激发了制度和体制的潜力,凸显了改革优势。不仅完善了旧时期的不足,也解决了新时期涌现的经济矛盾。精简政府并非减少其相关事务,而是让政府集中而高效为民办事,空出手去加强市场管理以及民众高度重视的区域,为民搭造更安全的保护伞。
笔者看到,自从推出政策到如今,涉及简政放权的事务其力度和速度有目共睹,此举表明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心。力求做到走的每一步都切实可行,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推行简政放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此次的自我革命更是国家走的一步好棋,学会放手,学会自我纠正,学会就目前形势颁布相应政策。规范行政审批,防止滋生腐败,政府事务的透明化与严密化等均是这一政策所带来的益处。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发展,践行新理念、发展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一定要注重人的因素,一定要尊重人民的意愿,一定要着眼于提升民众的获得感。简政放权打破了原节奏的办事步伐,意味着这一时期的许多事项会出现紊乱的现象。如何使得“放而不乱”便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政府与企业的衔接工作,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是首要;其次,政策前期得少放权,待适应后便可逐步加大放权力度;最后,尽快明确政府的工作重心,确保在职官员调度的高效性。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稳中前行,使得这场自我革命带来更多的“红利”,让简政放权之光大肆发扬,做好发展的“推动者”,做好人民的“守护神”,做好民意的“播种机”。我们相信,纵深推行简政放权,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下,一定会带来革命最大化的优胜。(慕雪)
削文山填会海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希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能够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中去。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行政审批涉及50多个部门和机构,80多个环节。简政放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启动“五证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简政放权不是写诗,也不是画画,不需要“朦胧美”,不需要花拳绣腿、虚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权、自我瘦身的战役中,“简政放权”是一种为社会和民众松绑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说,“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国务院简政放权送出这些改革红利,国务院客户端为您一一梳理!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简政放权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关于全国十三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乎政府职能转型服务方式转变,同时又是系统性、复杂性的体制机制改革。
杜绝“奇葩证明”,关键在提高意识,重点在权力“瘦身”,根本在依法办事。只有相关部门真正按照国家要求,动真格的“删繁就简”。
施政之道,在于简化,只有减少办事繁杂的“厚度”,才能增加群众满意的“深度”。一直以来,群众去政府部门办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员“打太极”。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多年来,提起到政府有关部门办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014年7月16日,时任省长谢伏瞻在河南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让简政放权接受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在法治框架内进行,让公众和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权力小了,才能让简政放权成为一项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