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新京报)
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理”与“情”的融合。“法”讲究的是理,“理在事行,理在物行”,法讲究的是有理有据。在法制下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行为,有“生硬”的规则条款指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法的强制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又规定公民的义务。但是,单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会让社会缺少“人情”,或者会出现一些偏执,毕竟有些事情,虽然没有违反了法律,却也让人民群众难以接受,为社会不齿。
道德其实就是法律的“润滑剂”。道德讲就的是“情”,“诚实信用,邻里有爱,乐于助人”都是情,如果能够利用好道德的“软约束”,让道德与法制结合,形成“情理交融”,社会自然其乐融融。
就拿党员干部的行为作风来说。如果单是依靠制度,把领导干部的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设立实施严格的用人制度、审批制度、监督制度,只是用制度来规范,可能会让政治生态干净、稳定。但是如是忽略了党员干部的精神需求、事业追求、生活渴求,只是一味的对其要求,即便政治生态稳定,那么也会如同“一潭死水”。
所以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作风整治还需运用德治,注重人文关怀。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重工作作风政绩的同时对工作态度与成果予以肯定;培训教育党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建设,使其从内心理解并在行为接受,帮助认同党组织的各项精神。
如是,法治与德治两手抓,狠抓规章制度的同时注重认为情怀,“刚柔并进”“软硬兼施”,方是治国理政的“法宝”。(胡臣臣)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不能单靠法治去“约束”,还需要“德润人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作为一切行动的准绳,作为一切活动的原则,作为一切事情的底线,必然是社会的最高行为标准。
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于依法治国的新部署,是基于对我国法治建设已有成就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和评估而作出的。
长期以来官贵民贱、官尊民卑的意识将普通百姓一直禁锢于“民不告官”、“民不与官斗”的一种常态中,人们心目中没有民可以告官的观念。
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即当地政府可能养成了不理会“民告官”案件的坏习惯,也是一种官僚思想,还像一种“老大”作派。
这一年,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向着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201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治国理政方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进落实“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履行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
这一年,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向着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
“律师是法律职业从业人员,更是维护司法程序公平正义的重要一环。警方表示,以周世峰为首的这批律师还煽动网民对政府工作人员实施电话滋扰,对法官、执勤民警等进行侮辱诽谤、威胁恐吓。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便呈现出井喷之势。毫无疑问,要依法治网首先就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也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毫无疑问,要想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网”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收入193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献。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收入193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献。
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功效在于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这个关键,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