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引起网友热议。作者称,大学时有个同学,打球总穿着开裂发黄的鞋子,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双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视如珍宝,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后来他的助学金资格被取消了,只因“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他为此哭了很久。(11月8日澎湃新闻)
“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这是一句怎样刺伤人心的话,这又是多么“教条”的一句话,难道说贫困也是有固定的“标准像”,只能以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勤奋努力、缩在自己“龟壳”里的“苦行僧”那样才算有了贫困生的样子?
或许,在“贫困证明”延伸出来的“走后门”、“拉关系”、“讲人情”的贫困认定中,一些不良的贫困生认定让大众对贫困生的认定有了一种“见好不爽”的心态,认为别人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就不贫困,就不是贫困的正常样子。
贫困生也需要尊严,也需要面子。谁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把自己心中最不愿意示人的地方“藏起来”,对于贫困生来说,并不喜欢把“贫困”的牌子时刻挂在身上,难道说看不出来贫困就是不贫困?
显然,“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是一种“攀高踩低”的心态,既是自身思维的问题,也是自身工作未做到位,如果真正对这个贫困生的真实情况一清二楚,又怎么会因为一双名牌鞋而取消学生的助学金资格,这理直气壮的“贫困样”背后折射的是制度的冰冷和人性的冷漠。
“苦行僧”并非贫困生的“标准像”,贫困又怎么了?就不能省吃俭用为自己获得一双好一点的物质,相反,这些贫困生贫瘠的是物质,而那些处处要求别人要有贫困样的人贫瘠的则是精神,唯有多一点有温度的关怀,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才能让贫困不再如此刻板。(婧蓝)
对贫困学生情况的摸底方式并非“比惨大会”一种,多到贫困户家中走一走,访一访,既是对贫困原因最真实的了解又能有效地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给予他们被尊重的权力。
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这成为了近日高校学生争论的新焦点。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今日在回应“有学校以手机话费为评判标准给贫困生‘摘帽’”的相关问题时回应,这个是群众自发的,第一次听说,扶贫办没有进行专项评估。
“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去年12月,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收到一个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
缝纫机后面的墙上,是4张写满学生姓名的名单,157名学生都是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名单,也就是范阿姨如今正在帮助的对象。
淮滨县救助站工作人员找到小敏送其前往医院检查时发现,小敏有自闭倾向。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多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得知,像小敏一样留守在家的孩子还有很多,不少孩子的性格较为孤僻。
1月20日,安徽省纪委作出处理决定,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简称“11·12事件”)的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单看以上描述,似乎没什么不对劲,“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的丑闻,应该是学校单方面的过错。
没有基层作风的切实改变,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顿人均消费不足33元的“工作餐”,看上去稀松平常,背后却折射着作风、照见了心态。
学校为了做好宣传效果,要贫困学生参加领补助的摆拍,拍完之后还将补助收回。校长在学校的权力过大,一切校方决定都可以由校长一人做决定,这本身就是制度上的“病源”。
既然是贫困生的救助补贴,那么就应该真正贴补到需要的孩子们身上。
”1月15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多名学生家长反映,当地金山中学发放寄宿贫困生补助金时“走过场”。”
据安徽商报官方微博12月25日消息,针对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事件,宿州市埇桥区通报称,对宋庙小学校长马纪杰撤职处理,并将严查类似事件的发生。
安徽宿州一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一事有了新进展。
家长们向记者反映,当日学校请客吃饭的钱并不是学校掏的,而是学校向受资助的30名学生“要”的,每人拿出200元,共计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