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古时北京有位裁缝,无论何人,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一位当朝御史慕名找他做官服,这位裁缝不着急量尺寸,而是询问御史官龄。裁缝说: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练,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这话颇具意味,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做官要夹紧尾巴。(8月17日 人民日报)
近年以来,我党涌现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党员干部,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现着共产党人的光芒。他们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对自己秉持公心、淡泊名利,对家人严格要求、近乎苛刻。
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上,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百姓,献给了党的事业。
他们之所以得到了党和百姓的一致拥护和爱戴,在于他对老百姓不但热爱,而且心怀敬畏之心。这种热爱和敬畏不仅来自于深刻的理性认知,而且来自于真诚的情感投入。
毛泽东主席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话时就说到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应对人民群众有敬畏之心。胡锦涛同志曾反复强调我们的各级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副对联,在谆谆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敬畏百姓。
对于老百姓不仅要有大爱,而且要有敬畏之心,就需要有真诚的情感投入。只有对老百姓怀有敬畏之心,且投入真诚的感情,责任意识才会增强,就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干部,因为老百姓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也会把清廉当做良好的习惯。
党员干部就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让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敬畏老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江枫)
党员干部要走好从政路,也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人民公仆为人民的意识扎根在思想深处,践行在行动上,才能改掉“慢作为”恶习,真正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自身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还要培育良好家风,严格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党员干部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引领垂范,必将为弘扬正气,早日共圆壮美中国梦注入勃勃生机。
党员干部只有把读书所获外化为创新实践,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领导干部身居要职,能够接触的层面和风景自然是不一样的,能够感受到的风俗人情也是不一样的,能够体会到的人情冷暖还是不一样的。
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党员干部要真正远离底线,将“安全区域”变成体操场,在工作和生活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切不可走进底线雷区。
干部唯有真正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奋斗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增强自信,群众才能不断提升幸福感、满意度。
干部作风如何,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面对媒体贵在“好声音”,工作做得好与坏,群众满意是与否,不用干部自说自话,实事就摆在眼前。
古往今来,凡为政有成者,无不注重修身养性,好“俭”恶“奢”;注重实心为民,删“繁”就“简”;注重躬身自省,勤“检”慎“行”。
党员干部是时代先锋,是模范标杆,“四自”能力是党员干部永恒课题,唯有不断净化、完善、创新、提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
实绩是群众评判干部优劣的一把尺子,干部只有注重务实进取的形象,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真心为民办事,真正为民谋利。
从中央到地方,干部们纷纷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从上至下,通过新媒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对民意的尊重与敬畏。
榜样给予我们力量和信念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服务中以实干担当、在干事创业中以勤勉敬业奉献之精神向他们看齐。
在新长征的路上,党员干部在基层环节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