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在“放”“管”“服”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印发了《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证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等一系列简政放权文件。共计取消108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宣布995件国务院文件失效和停止执行。
政府在自我削权、自我瘦身的战役中,“简政放权”是一种为社会和民众松绑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权力下放了,政府可以腾出人手将该管的事项管好、管出实效,又可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它们拥有更多的权利来决定自身发展的方向、把控自身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让他们在经济大浪潮中接受锻炼和洗礼,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简政放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放任不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功能作用,切实尊重社会个体的创新创造能力,不能任何事项都大包大揽。但是,需要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切实做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领域既不越位,又不错位,也不缺位。
为此,政府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切实做到审批放权到位。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的总体部署、要求以及下发的各种文件,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该下放要坚决下放、该简化程序的要坚决简化。二是切实做到对下监管到位。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检查指导小组,要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深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不仅要听政府部门的做法、而且还要听老百姓、企业的感受,坚决纠正上“放”下不“接”、上“简”下不“简”的现象。三是切实做到公开监督到位。要公开透明地接受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以追踪问责监督任务落实,将简政放权实施情况纳入各地年度考核,从而真正解决“简政放权”带来的“权力阵痛”。(唐恭淮)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行政审批涉及50多个部门和机构,80多个环节。简政放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启动“五证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简政放权不是写诗,也不是画画,不需要“朦胧美”,不需要花拳绣腿、虚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说,“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国务院简政放权送出这些改革红利,国务院客户端为您一一梳理!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简政放权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关于全国十三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乎政府职能转型服务方式转变,同时又是系统性、复杂性的体制机制改革。
杜绝“奇葩证明”,关键在提高意识,重点在权力“瘦身”,根本在依法办事。只有相关部门真正按照国家要求,动真格的“删繁就简”。
施政之道,在于简化,只有减少办事繁杂的“厚度”,才能增加群众满意的“深度”。一直以来,群众去政府部门办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员“打太极”。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多年来,提起到政府有关部门办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014年7月16日,时任省长谢伏瞻在河南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让简政放权接受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在法治框架内进行,让公众和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权力小了,才能让简政放权成为一项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为中国融入全球、开放发展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