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上级部门去基层调研检查,要求基层提供的汇报材料要扎实,往往要查看各类汇报材料,包括文字、数据等。一些地方为了防止弄虚作假,检查时要求出示照片资料,甚至将其作为硬性规定,似乎有图就能有真相。实则未必。(6月29日人民日报)
调研,是上级部门为了更真实地了解下级部门的现有情况、存在的问题,在搜集大量信息后,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可是,随着工作量的增多,基层情况复杂多样,上级调研太频繁,下级疲于应对,最后使调研走了样、变了味,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基层的工作不是单一的某样工作,往往是一个人身兼多职。工作人员手边工作多到感觉分身乏术,成天似陀螺般转来转去,忙不停;领导不是在单位解决问题就是奔波于各种会议。上级领导来调研,为了能够使调研圆满成功,不得不提前安排好调研场地、人员分工、写好汇报材料,让上级领导能够满意而归。这种调研的价值何在?
事实上,调研是为了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绝不只是几句话、几个数字、几张图片就能体现,也不仅仅只是领导坐在会议室听取汇报、走马观花似看看现场就能真实了解。要想摸清基层实情,了解真实情况,还需“动起来”。对于迎接调研的基层干部来说,工作虽忙,但也必须认真对待调研,绝非只是做好迎接领导的工作,认为服务好领导,走形式就能顺利过关。而是了解到上级调研的需求,认认真真去摸清情况,搜集整理,并思考和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满足调研的实际需要。对于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来说,调研不止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指标,既然制定了调研的方案,确定了调研内容,就应该明确此次调研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坐在材料的围城里,而是应该迈开腿,擦亮眼,走进基层,实地查看,多听多问多思考,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等无用功。
随着基层情况的复杂化,调研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只有从会议室的“坐下来”转变为实地调研“动起来”的模式,才能更贴近真实基层,更靠近百姓生活,让调研变得更有价值。(唐婉云)
让不敢为者能下,让敢为者有位,为“为官有为”提供最大的制度保障,是为官避事最有效的利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两年前到基层调研,一位村民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干部讲的,有一半我们听不懂;听懂的,一半他们不会做;会做的,一半没效果。只有让干部离开群众就不那么舒坦、自在,甚至没法“生存”,“离不开群众”的要求才会内化为心灵的自觉。
长期以来有一个偏向,就是多去示范点富裕户,多看漂亮光鲜的一面,多听悦耳动听的言词。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领导同志的基层调研,给人以清风扑面之感,折射出调研的基本价值取向之变。
领导干部履新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访,展现出干实事创事业的信心和魄力。
为进一步夯实公司基层工作基础,把握基层工作动态,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整体工作成效,6月8日,方城公司专题下发了《关于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的通知》。
12月15日下午,商丘睢阳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慎祝轻车简从来到睢阳区新城办事处三里庄社区,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宣传解释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受到社区群众好评。
下基层调研,是地方领导的一项工作内容。领导下基层调研,一般要事先通知相关单位,基层政府则主动为领导确定调研对象,安排好调研路线。
为深入了解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更好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5月30日下午,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孔令奎带领工作人员轻车简从深入周口中院基层联系点——郸城县胡集乡小任庄行政村调研指导工作,深入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姜大明省长只看到记者有利的一面,“冒充记者”四个字说得轻松,却不知假冒记者属于有关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姜大明省长轻松倡言官员假冒记者真正反映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体制中的等级色彩还相当浓厚。
官话套话见识多了,群众语言就少了。领导干部“宅”在机关,缺少了与群众交流的机会,缺少了在监督下发声,自然缺少身临其境的感觉。
调查研究是做好当前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