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近日公开“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部署,梳理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央广网 5月16日)
生活中,大家难免都会遇到办事情需要开具证明的时候,有的证明是规定必须开,譬如有法律依据列入目录的证明。有的证明就强人所难了,譬如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老人领养老金需要证明自己“还活着”,再婚生娃要前任配偶开证明……这些证明让群众“跑断腿”、“干瞪眼”,仍然无可奈何。群众吐槽“奇葩证明”,是因为这样的“公章长征”耗时费力且不必要。的确,群众利益无小事,“奇葩证明”是该退出历史的舞台,还群众简单方便的生活了。
“奇葩证明”为何总是“负隅顽抗”呢?一是部门信息不畅通,共享不充分,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各自为阵,沟通甚少。二是有的部门职能转型未到位,存在着“踢皮球”现象,懒政惰政不作为,相互推卸责任。三是管理理念落后,分不清主次,存在“官本位”思想,本末倒置的服务理念导致“奇葩证明”依然根深蒂固。四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但是办理速度、办理范围等弹性空间较大,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刁难群众,吃拿卡要,权力寻租等现象。
打破“奇葩证明”,让其真正成为历史,还需多管齐下,方能有所成效。首先,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将户籍、婚姻等基础信息纳入共享,高效整合资源,提高行政效率,解决群众办事困难。其次,合并办事部门,减少行政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一站式办公”,让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再次,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坚决砍掉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尽量压缩必要的证明材料的种类,让群众不再“来回跑”、“磨破嘴”。同时,提高认知,优化服务,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做好耐心细致周全的讲解,告知其必要的办理程序和办理时限,让群众能够心中有数,不至于跑“冤枉路”,做“无用功”。最后,逐步建立起居民信用体系,强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杜绝“奇葩证明”,关键在提高意识,重点在权力“瘦身”,根本在依法办事。只有相关部门真正按照国家要求,动真格的“删繁就简”,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依法依规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让那些本不该“灼痛”群众的“奇葩证明”真正走进历史。(李逍遥)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行政审批涉及50多个部门和机构,80多个环节。简政放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启动“五证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简政放权不是写诗,也不是画画,不需要“朦胧美”,不需要花拳绣腿、虚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权、自我瘦身的战役中,“简政放权”是一种为社会和民众松绑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说,“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国务院简政放权送出这些改革红利,国务院客户端为您一一梳理!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简政放权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关于全国十三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乎政府职能转型服务方式转变,同时又是系统性、复杂性的体制机制改革。
施政之道,在于简化,只有减少办事繁杂的“厚度”,才能增加群众满意的“深度”。一直以来,群众去政府部门办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员“打太极”。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多年来,提起到政府有关部门办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014年7月16日,时任省长谢伏瞻在河南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让简政放权接受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在法治框架内进行,让公众和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权力小了,才能让简政放权成为一项为民福祉的改革。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为中国融入全球、开放发展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