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某领导很有“领导样”,也听到过有人说某领导没“领导样”,还有人说当领导就该有“领导样”。大概每个人心里和眼里,都有一个自认为的“领导样”,用以评价领导干部。“领导样”究竟是什么样?
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脚能踏“湿”地。不可否认,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在办公室抽烟、喝茶、看报纸、听汇报,总把下基层当做难题,“隔着玻璃看、围着车轮转”,生怕弄脏了鞋、打湿了衣。群众工作要的是“接地气”才能领悟其真谛,如果领导干部连走出办公室这第一步都做不到,何谈与群众心连心?“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泥土衡量民心”,鞋子脏了可以洗,衣服湿了可以换,如果民心丢了,领导将不是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正在关键时期,领导干部们的脚要迈得到农村去,多用汗水、泥土积淀民心民情民意。
嘴能讲“实话”。媒体曾不只一次报道,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访民情,遇到问题、矛盾就绕道走,丢下一句“回去处理”、“回去汇报”就“逃之夭夭”,然后就“没有下文”,留下满心期待的群众“翘首以盼”。还有的干部,面对群众总是官话、套话,把自己身居“官老爷”的位置,总体现高人一等的作风。不管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好,还是“三严三实”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要求领导干部做人要实、做事要实,如果面对群众连符合实际的话语都讲不出来,又怎谈为人民服务?讲实话、讲群众能听懂的话是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又一项整治要求,事情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做好沟通解释,获得百姓理解,别用“糊涂话”糊弄群众,别让“杳无音信”伤了民心。
手能办“实事”。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到逢年过节,各地各部门总是充满了“某某领导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的新闻报道;或者在精准扶贫中,一说督查,联系领导们就连夜连晚的赶往联系户家中,送钱、送米、唠家常。而平时,这些工作又做到哪里去了呢?关心群众靠的不是过年过节,联系困难户也不是为了迎接督查,干部的本质不是领导,是群众的服务者、帮助者。扶贫济弱,要从平时做起,要细水长流,不能为面子、搞突击;要做实事、出实招,要授“鱼”更授“渔”,更不能“一送了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内心是明白的,真正做实事的才是他们铭记的干部。
“领导样”究竟是什么样?其实很简单,把“民”放心中,就有“领导样”!(胡美利)
领导干部只有常怀“空杯心态”,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的欠缺,始终保持对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业务恐慌的紧迫感,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
领导干部的修养、行止,也需要把握好这样的辩证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此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应对舆论风波时,领导干部总是“畏首畏尾、躲躲闪闪”,以为回应会导致“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结果,却终究忘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古训。
1.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副处级以上干部。2.市县两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副科级以上干部。
领导干部要在行动上做到言行一致,用诚信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领导干部要当好“关键少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一个良好的“风向标”,使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蔚然成风,争做群众的贴心人。
领导干部履新要深入基层一线走访,展现出干实事创事业的信心和魄力。
以“身边人”为镜,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既让自己守住法纪的底线,更确保“身边人”不违纪违法。
不管是为了领导干部安全的自我保护出发,还是从领导干部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升官加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言,都无疑是一个需要学习的理由。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把手”作为总指挥,是一个单位部门的精髓之所在,是一个全局总揽的角色。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声音、多样诉求,具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也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的体现。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让更多领导干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需要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也需要更多高级别官员作出表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
领导干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首先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坚定自己的立场,做好带头示范作用。
据官媒披露,王儒林提到的“三个一批”组合拳,即为山西刷新吏治的主要方式,上述139名“向下”调整的官员,就主要是通过“三个一批”筛出来的。
据官媒披露,王儒林提到的“三个一批”组合拳,即为山西刷新吏治的主要方式,上述139名“向下”调整的官员,就主要是通过“三个一批”筛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