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治“庸懒”动真格,31个省区市都有市县出台规定或者采取行动,不少“庸官懒官”丢官去职甚至锒铛入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行政“软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无利不想为、懦怯不敢为、居功不愿为的畸形心态仍然存在。(澎湃新闻 4月24日)
庸官懒官,历来是正风肃纪的重要目标。平日看似不贪不占,和和气气,谁也不得罪,实则占着位子不干事,抱着“不做事不出差错,不担风险,考核没有缺点”的“为官信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庸庸碌碌,确实是官场一大不良风气,这样的干部早就应该好好清理整顿了。让能者上,庸者下,让有为者敢为者上,让无为者怕为者退出舞台,才能真正实现务实创新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首先,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在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大胆创新的原则,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地位,让有为者能充分发挥才干做出一番事业,让踏实勤奋者能有奔头,有前途,让默默无闻者不灰心不丧气,让跑官要官者无处使力,让投机钻营者无利可图,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发展上,营造唯有“干事”和“实事”才是有可能获得提拔任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完善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做到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按照程序进行,拒绝任人唯亲,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不良现象,匡正选人用人的风气。同时,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选拔有能力的人干实事。对选拔过程中的不良风气要坚决严肃查处,切实维护选拔用人的公平性。
再次,构建长效动态的激励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建立健全长效动态的干部激励机制十分必要。一是从精神层面进行积极鼓励,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又要重视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帮助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让干部无后顾之忧。二是在政治前途上激发动力。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干部选拔力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让干实事者能看到前途。三是在考核机制上加大激励。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体系,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干部的能力、素质和绩效。
最后,健全敢于干事的容错机制。容错,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免责的权利,更是勇于进取积极作为的责任。古语云“为官避世平生耻”,干部要在工作中大刀阔斧,不惧艰险,敢于干事,能干实事。因此,健全容错机制,为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对那些“出于公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是谋私利”的干部不能求全责备。因此,健全容错机制,正是为了鼓励勇于担当,遏制“为官不为”。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给干部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让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肯干者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真正以“实干”论英雄,完善监督机制,让整个干部队伍积极创新,主动作为,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李逍遥)
改革庸官懒政,必须要从干部的“能上能下”优先走起。让能者上,不能者下,公职部门和职权不是养老院,不是顶着官帽子耍威风的所在。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央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对干部作风问题也予以了整治。
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应当看到领导干部以“懒政懈怠”的态度来干工作,这就是“为官不为”,是渎职。
“干部召回”制度的实施,打开了公务员“下”的“出口”,为彻底根除怕事不敢为、懒政不想为、平庸不能为、因私不去为的“为官不为”作风顽疾,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如果说“反腐风暴”主要针对官员“胡乱作为”,治理“庸官懒政”则是主要针对官员“不作为”。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就曾发出严词告诫: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