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
“容错”,是宽以待人的体现,显现的开放的包容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来自中央的容错机制和保护机制,态度鲜明地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的干部,帮助他们克服前行障碍、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现在,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提出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是对新闻发言人最好的关爱,是新闻发言人从容应答的保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媒体人也是人,尤其是现场发布,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既然如此,犯错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现实,对新闻发言人也不能够苛求。而应该通过一种宽容的心态,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上级领导,都不能够太较真,而是允许新闻发言人都应该有犯错的补救措施,这是宽容的表达,也能够从侧面鼓励新闻发言人敢于和善于讲话。
容错机制,才能让给新闻发言人更从容。中国纪检监察报前不久发表文章说,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话都不说,有话不说,就是担心犯错,只能是战战兢兢、畏首畏尾,“张不开嘴”,常常是“无可奉告”、“照本宣科型”、“报喜不报忧型”等僵化的语言和程序,只有充分地信任发言人,给他们容错的关怀,使他们从容应答,才能有“你懂得!”的全场会心的大笑,才能有叫错记者名字时不好意思的挠头,台下却好评连连。
让新闻发言人不再“带着镣铐跳舞”,才能看到更精彩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也只有建立容错机制,新闻发言人才会更有担当,才会更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愿意说话、愿意说实话,而不是一味地说正确的废话,空话、套话、官话。
建立容错机制,解除新闻发言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听到他们接地气的鲜活语言,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乐兵)
各地探索建立容错机制,让敢于干事创业者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轻装上阵”。
“容错”实则是防止干部畏首畏尾,鼓励干部大胆作为;“问责”则是致力纠正党内错误,肃清党内环境。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无为思想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
迈入“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大船稳稳驶入深水区,同时,也将进入攻坚期,任务重、难度大是其突出特点,风险加大更是亟待突破的难点。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要保护作……
2014年10月14日,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透露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路线图”,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2014年前完成巨灾保险的专题研究,明确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