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发表一篇题为《别把走程序作为挡箭牌》的文章,其中提到,本地有座水库被污染,遂向一位环保部门负责人反映。对方认真听后却郑重地说,还是打市长热线“走程序”为好,令人愕然。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官员死后来到阎王面前,自称生前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虽无功,但也无过。阎王听后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的话,不如在公堂摆上一只木偶,连清水都不用喝,岂不更好?”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官员占着位子不干事,甘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直比一只木刻的公堂木偶尚且不如,群众对“泥塑”、“木刻”的为官不为者尤其憎恶。
群众来办事,工作人员各种花式推诿,各种“鸡蛋里挑骨头”,折腾了很久事也没办成。少数干部揣着“依法办事”的“经”,背着“为官不为”的“书”,群众面前,最擅长的就是“打太极”、“弹钢琴”,看似态度很诚恳、干事很认真,实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有着“多做事,多犯错”的担心。如此一来,政府公信力在群众眼里不免要打折扣,干群之间免不了有更多隔阂。
毋庸置疑,“走程序”不是不干事的“遮羞布”。明明是职责范围内的事,群众投诉过来,却以“走程序”为理由拒绝受理,于法于规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本部门就可以处理好的事情,却让群众去“麻烦上级,憋屈自己”,实在是不应该。干部应该卷起裤管,打起赤脚,去自己的“责任田”里走走“泥巴路”,用脚量量深浅、用心体味疾苦,经常推己及人,自然就不会“荒了自己的田,伤了群众的心”。
莫做“占位不干事”的“公堂木偶”,切勿将“走程序”当成敷衍群众的“挡箭牌”。须谨记,干部姓的是“民”,职责才是“干”,万事都让群众“走别人的程序,分自己的责任”,当心有一天挨了“能下”的板子。(钟飞鸿)
“能上能下”让干部选人用人这潭池水鲜活而富有养分,清新而不浑浊,“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全面展开,我们必须时刻武装。
领导干部须谨记自身职责,坚守法律法规、政治规矩,远离制度高压线,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转变“下必有错”、“以下为耻”、“下后难上”的观念。
如何真正有效地将中央的《规定》精神与实际相结合,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顺利开,必须把握好望、闻、问、切这四个方法。
去年7月,中央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与2014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组合实施推动形成能者上庸……
加钱鼓励早退是为了腾位,腾出“领导”的岗位,用于提拔有能力、有干劲、能适应新常态的年轻干部。为何要用“待遇换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