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党风民风,但在一些地方借孩子“满月”、升学、搬迁等理由大摆“无事酒”的风气依旧浓厚。记者多地采访发现,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村,办“无事酒”已成为一些干部敛财工具。有的干部借办酒席收一次钱,相当于农民10年的收入。(3月21日,新华网)
干部热衷于办“无事酒”表面上看是民风民俗,但是本质上却是一些官员借机敛财的工具。虽然民众对干部的“无事酒”也颇有怨言,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农村,民众抱怨归抱怨,可抱怨完了之后,还是会自掏腰包前去凑个热闹捧个人场。这到底又是为何呢?是民众钱多人傻吗?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干部的“无事酒”也是一种腐败亚文化,民众深陷其中,深受其害。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得知,干部“无事酒”风气浓厚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偏远地区,其中又以山区农村为最盛。从这个信息,我们不难推出,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不少村民将干部的“无事酒”错误的理解为风俗人情。因此,即便是村民因为干部的“无事酒”增加了自己人情负担,心中也有怨言,但是最终还是会迫于人情压力,掏出份子钱。有了风俗人情作为“遮羞布”,那些冲着金钱而去的干部,办起“无事酒”来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
可是,村民理解的那个人情负担,真的是出于人情吗?恐怕未必。偏远地区,村民要办事,限于知识能力,信息不畅等因素,很多事情都要求助于干部。比如村民的小孩上学、农资补贴、贫困补助,甚至于出示一个证明,都需要手握公权的干部施于援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村民才会在干部的“无事酒”上去捧个场,混个脸熟,以便以后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凭着在干部“无事酒”上的交往,好找干部办事。所以,这哪里是什么人情负担,里面没有一点人情味道,分明就是一种为日后“找熟人好办事”的金钱投资。
在农村,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农村,老百姓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觉得找干部办事,是在给干部添麻烦。既然干部为自己的事情费了心,费了神,自己就应该有所表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才会看见村民找村干部办个事,或者拖干部帮个忙,老是会拎点礼品上门拜访,而这些礼品在村民看来就是“人情”。换句话说,在不少村民眼中,干部不是无偿为民服务的公仆,仍然是一副官老爷的做派。理解了这一点,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村民会对干部的“无事酒”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了。
无论是干部的“无事酒”,还是村民为办事“孝敬”干部的礼品,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腐败亚文化对于村民的毒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腐败亚文化往往还打着“民俗”“人情”等幌子,于村民而言,就更具有迷惑性了。
要打破这种腐败亚文化,一方面要约束干部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要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除此之外,还加大基层权力的信息公开力度和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步伐。当村民办事不再依赖于找熟人,拼关系,按照正常的流程就能得到办理,干部的“无事酒”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沈道远)
党员要加强自身党性修养,遵守党纪政纪,常想立身之本,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抵抗住“腐败亚文化”的诱惑,力保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从众是一种常见心理现象,腐败亚文化之所以积重难返,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当许多人对不良风气麻木不仁,甚至随俗浮沉之际,个人更需要修身律己、保持定力,也就是说,要“慎众”。
“腐败亚文化”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里,往往我们总是讽刺那些搞不正之风,但自己办事又忙找关系,我们痛恨贪官的贪得无厌,却又感慨自己无职无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整治四风”等多项正风肃纪的有力举措,使党风、政风为之焕然一新。
应该说,社会上的大操大办之风需要治理,这是不错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政府发出红头文件禁止就是正确的。
升学宴,也叫谢师宴,子女金榜题名,家长感谢一下老师,升学宴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