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第一书记”纷纷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工作,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既是组织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第一”的担当,才配得上“第一”的称号。
强化基层组织上新水平。“第一书记”驻村要始终履行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建指导员的作用,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不断强化基层党建,积极参与“三重一大”问题讨论、建言献策等事项,通过讲党课、专题学习、座谈交流、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带动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力促扶贫攻坚上新台阶。“第一书记”驻村要身入农村更要心入农村,真正走进去、沉下去,对扶贫攻坚工作要尽心竭力。要结合帮扶村实际定好思路、谋划发展、践行重任,制定好扶贫攻坚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从贫困村民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做起,真正做到筑好“连心桥”修好“致富路”,实施好农村电力改革,安上自来水管进贫困农户家,不断推动扶贫攻坚任务落实,确保贫困村民如期脱贫。
提升为民办事服务水平。“第一书记”驻村要摸清村情,结合村情,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的致富信息,为村民提供免费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项目。积极结合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开展好产业创业项目,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领路人。要通过自身示范带动,手把手传授致富技术,帮资金、引项目,帮助没有富裕起来的农村党员群众真正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强化治理力促和谐稳定。“第一书记”驻村要健全和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切实帮助帮扶村干部提升治理水平,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力促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形成科学管理村组事务的体制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帮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指导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抓好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力促农村和谐稳定。(江枫)
吴树兰,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从52岁起便开始了她的扶贫之路,先后在新蔡县孙召镇的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百姓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为打赢河南脱贫攻坚战,自去年开始,省交通厅派出五位驻村的“第一书记”在脱贫道路上各显神通。
元宵佳节,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村委大院锣鼓阵阵、笑声连连,在省政协驻该村“第一书记”刘延志的组织下,村民们欢聚一堂,大家一起看舞蹈、猜灯谜、吃元宵,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元宵节。
牢记“第一身份”,才能履好“第一职责”。作为一名党员,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都要自觉地把党员身份放到官员身份前面。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扶贫攻坚成为最近人们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
农村的工作生活确实比较枯燥,每日直面群众,繁杂琐碎的小事颇多。如果第一书记只是把下派当成是提拔的“快车道”,脑海里充斥“镀金”思想,动机不纯就没办法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
农村天地需要人才,“第一书记”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农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
“第一书记”纷纷选择驻村为群众办实事,但是“第一书记”要真正落实好,需做到勤开口、勤洗耳、勤碰头、勤动手。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任务重,责任大,“第一”就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能接好“地气”,要沉身子,深入基层,亲近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第一书记相信我们并不陌生,昔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前,《四川日报》在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同时推出的系列报道《“第一书记”的烦心事》,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来自各地的“第一书记”向社会大众讲述着,他们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的“烦忧”。
“与往年相比,今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与往年相比,今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2010年7月以来,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