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道: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3月8日 人民日报)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道出的是相关部门在具体施政过程中尚存的差距,更是人民群众的内心渴盼。过去耸立起的“关系藩篱”,延伸出“办事求人”的潜规则。即便多花钱也要找关系,只为少费些周折、少跑些冤枉路。由此而产生的市场活力的迸发受阻,老百姓更是深恶痛绝。简政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愿望”,这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抓手。
3年的时间,中央政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国大部分省级政府部门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这样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这样的勇气,不可谓不佳。然而,简政放权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要体现在民众的切身感受上,放得够不够,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简政放权的继续推行,要以敬民之心,校准简政的“精神罗盘”。
说到底,简政放权就是一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再分配过程,简了多少政,放了多少权,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政府是社会管理者、人民的“服务者”,因此政府要简政放权首先要突出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的问题,比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程序的简化、公开等等。可见,政府预转变职能,必须做民众的“贴心小棉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做到暖心,贴心。
群众满意度应成为各级政府简政放权的标尺,是践行“能简则简、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行政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逐步规范权力,让公权力回归公共服务的必经之路。以敬畏民众的心,提供好政府服务,少给要办事的群众“制造麻烦”,多服务、少添堵,不该管的别管,该管的别躲,积极营造激发市场活力和公众社会创造力的有利环境。
简政放权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民意,严格实施公开制度。该不该审批,增加或者取消哪些审批项目,都要让公众评断。让简政放权接受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在法治框架内进行,让公众和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权力小了,市场的空间大了,让简政放权的效力得到切实体现,才能让简政放权成为一项为民福祉的改革。由此一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放掉的是权力,优化的却是服务。(云之凡)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行政审批涉及50多个部门和机构,80多个环节。简政放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今年10月1日起,河南正式启动“五证合一”制度改革,更加方便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
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简政放权不是写诗,也不是画画,不需要“朦胧美”,不需要花拳绣腿、虚幻一招,而是一次真正的革命。
政府在自我削权、自我瘦身的战役中,“简政放权”是一种为社会和民众松绑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说,“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国务院简政放权送出这些改革红利,国务院客户端为您一一梳理!
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简政放权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关于全国十三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乎政府职能转型服务方式转变,同时又是系统性、复杂性的体制机制改革。
杜绝“奇葩证明”,关键在提高意识,重点在权力“瘦身”,根本在依法办事。只有相关部门真正按照国家要求,动真格的“删繁就简”。
施政之道,在于简化,只有减少办事繁杂的“厚度”,才能增加群众满意的“深度”。一直以来,群众去政府部门办事,最怕遇到工作人员“打太极”。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多年来,提起到政府有关部门办事,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014年7月16日,时任省长谢伏瞻在河南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伊始,就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建立“负面清单”,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为中国融入全球、开放发展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