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新京报》12月23日《城镇棚户区改造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
中央召开会议专门强调避免“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现象,说明这种随意更改城市建设规划的情形已经引起中央重视,也说明了这类现象在各地的突出和“流行”。事实上,“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确实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种现象的存在,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实在不容忽视。
“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前任的规划设计总有不如后任发眼的地方,最直接的处理就是改规划。但改规划虽然看似仅仅图纸的修改,但实则确实一系列的后续反应:建设工程更改,设计标准更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改……这些背后,则是大量半拉子工程、半截子工程出现,以及民众权益受损,大量重复建设、更改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等城市建设后遗症的出现。同时,“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也无形中严重损害了政府决策的严肃性,影响政府公信力。因而,对于随意而为的“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行为而言,必须应该叫停和制止。
实事求是而言,遏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畸形,必须首先要弄清其滋生的深层次诱因才好对症下药。换一届领导为啥要“改一次规划”?首先是政绩观冲动作祟。新上任的领导之所以要大动干戈修改前任的建设规划,很大程度是为了面子工程,就是要在自己的麾下,在自己的施政之下按照自己思路,给自己的脸上贴金,这些无非是为了政绩而使然。因此,要想遏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畸形,就必须端正领导干部尤其是主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至于出现为了政绩观而随意追求面子工程的畸形。
其次,换一届领导之所以要“改一次规划”,还在于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乏力。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的修订“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但事实上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实到位,而是领导拍脑袋决策然后有关部门走程序,监督的到不到位才导致随意修改规划的畸形发生。因而要想遏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畸形,就必须强化对城乡规划的执法监督,并充分发挥民意监督、专家监督等的作用,确保规划部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其三,换一届领导之所以要“改一次规划”,关键还在于规划执法责任追究的不到位。比如规划修改如果不合法不合规,应启动问责程序,比如擅自更改规划如有严格的问责监督程序,对违规违法行为依法可以启动问责,或者对民意反映强烈的擅自修改规划行为可以启动问责并从严究责,恐怕也没有人敢随意更改规划导致“短命规划”出现了。因而,唯有强化对规划执行的问责,以及对修改规划失职失责进行严厉究责,才能从根本上遏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畸形发生。(许朝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有人用刺眼的比喻,来警醒当前“城市病”有多严重。
产业发展了、城市配套完善了,人口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聚集,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动房地产业的需求与发展。而这,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理性繁荣的正常逻辑。
10月24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省发改委下属的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筹备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
有网友调侃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通篇鬼话,不及领导一句话”,如此这般折腾,劳民伤财不说,最终失掉的还是政府公信力。
作为行政核心机构,政府部门要在坚持深化改革革的同时,加强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切实推进政府工作转变。
改造工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拆迁、改造能给百姓带来方便的各种民生工程。按理说,改造工程关乎百姓福祉,是顺民情、合民意的民心工程,百姓应该拥护支持才对。
流淌千年的北汝河缓缓地从汝州城中穿过,碧波荡漾的河水映射出了汝州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诠释着这座古城的繁华与兴盛,不经意间,它蜿蜒如丝带般的身姿悄然变化,蓦然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时尚。
11月2日,记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获悉,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批复。
近几年 郑州正面临发展新机遇 在中部崛起的最强音中 上演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生长计划
当“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的呼声,在暴雨后变得日渐强烈;当有些地方在城市规划时忽略居民实际需求,激起舆论一片质疑,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让人沉思。平心而论,很多地方对城市规划也是力求科学、高度重视,为了“高规格”“高标准”,到外地参观取经学习开眼界,请中外专家学者论证设计。
建筑“短命”,从根本上来说多是人为因素所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还应加强公众的“规划参与性”, 保证城市规划的公众知情权、建议权,充分保障公众的切身利益,坚定不移地走高效、节约、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