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是山西的一个县级市,人口40多万,是山西重要的铝、煤工业县。多年的经济发展,让这个不大的县城已经拥有了两个大的工业园区。不过,前不久《经济半小时》栏目了解到,就在政府倾力打造的工业区里,有一块闲置了七年的土地。 ( 央视 12月10日)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也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和情感依托。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资源,是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的长远之计,是普惠民生、化解民怨的首要任务。然报道称,山西河津一政府倾力打造的工业区里,有一块土地闲置了七年之久。缘何在国家对土地红线一划再划,严禁非法占用土地的利剑一亮再亮当下,依然会发生一边是农民无地耕种,一边是千亩土地荒废7年?是因为一些企业或开发商拿地之后持续观望,坐等涨价,靠单纯的土地增值来挣钱?还是因为地方盲目招商导致一些项目“中途夭折”?如今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千亩土地荒废真相岂能成“迷”?何不试试“问责风暴”?何不查查其中“利益链条”?
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诚然,近一千亩周边村民的“口粮田”,堆满垃圾,长满荒草,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流泪。由此可见,2012年7月,国土资源部就公布实施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凡事土地闲置两年可无偿收回,被束之高阁。说到底,幕后推手还是地方管理者。在一切向钱看、唯GDP论等错误政绩观的支配下,一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高压政策下,既引进了一些好的项目,也引进了“泡沫”项目,并由此导致了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加上在征地过程中,现行法律政策存在的模糊和滞后等问题,监督制度的缺乏和法律执行的不力,才造就了像千亩土地荒废7年的尴尬境地。凡此种种,不仅干扰了地方经济正常运行,而且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话又说回来,针对耕地被荒废的问题,一些媒体早已陆续披露,山西河津并非首例。其实,对于地域辽阔的我国来说,土地资源却较为稀缺。一方面体现是因地理状况导致的耕地数量和可使用土地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城乡建设用地紧缺。从见诸媒体的部分地方违规现象来看,破坏基本农田进行建设、土地出让金方面 “以租代征”“先征后返”“违规发证”等问题较为广泛。固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很重要,但是,如果把政绩作为一种赌注,脱离客观实际盲目上项目,那么地方发展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难说,老百姓是否能够真正获益更是未知数,只会留下成“迷”的土地荒废。
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被圈、被废问题,除了加强专项治理,审计公示,还离不开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只有通过严格审计和铁腕治理,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加大对土地违法的问责,形成震慑、剜除政绩冲动的“腐肉”,方能推动土地使用的合理有序和高效规范。也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倒逼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切断吸附于土地上的各种不当利益链条。
一言以蔽之。土地,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和家国情怀;土地,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转型升级。愿河津能尽快厘清千亩土地荒废真相,更愿其他地方能引以为戒,摒弃不良的思想意识,或官本位思想,或形式主义,或迫于上级压力急功近利,而衍生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谨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权责明确、守土有责。(鱼予)
问责如同一把杀手锏,给那些不把纪律规矩当回事,在工作生活中信马由缰、信口雌黄、我行我素的党员干部的作风套上了龙头,不敢再肆意妄为。
去年7月,中央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与2014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组合实施推动形成能者上庸……
“下位”干部需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好工作规律和方向,作出正确判断。要用好工作的节奏,迅速调整工作状态,做好平凡工作。
如何真正有效地将中央的《规定》精神与实际相结合,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顺利开,必须把握好望、闻、问、切这四个方法。
市政府启动问责机制,并成立专家组寻找解决办法市建委也牵头对此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