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编制制度的笼子,筑紧反腐的藩篱——《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民族,科学上,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引领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潮流;文学上也是灿烂辉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享誉海内外;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更是高屋建瓴。CCTV9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制度。
举荐制度:是古人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举荐制度脱胎于禅让制——舜帝就是被民众举荐而成为“三皇五帝”之一。舜因为孝贤在民间威望极大,后在历山耕田时,以德感召的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内就聚集成一个村落。尧帝年老,问四岳天下谁能继承共主之位,四岳皆推荐舜,成为舜帝。否则,舜的一生只能是一介农夫而已;历史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是受到庞统的举荐,才有刘备“三顾茅庐”,拜为丞相。否则,诸葛亮只能是“草堂春睡足”的山野民夫而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因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以《举贤良对策》而受到皇帝赏识,擢拔为重臣,否则只能做一辈子私塾先生;还有西汉名将陈汤,一战歼灭匈奴,稳定了大汉的江山。但如果没有武安侯田蚡的举荐,很可能一辈子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
回避制度:河南内乡县衙内的一副对联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道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 吃百姓之饭 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是中国古代“民为贵、君为轻”为官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历代皇帝的推崇,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有 龙头在北京 龙尾在内乡 的美称 内乡县衙之所以能得到推崇,与内乡县官无一人是河南籍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回避制度的作用,官员异地任职是籍贯的回避,避免了团伙主义、家乡派别的产生。后来避亲、避近等制度的形成更是避免了家族式腐败的产生的可能。
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形成,隋朝是个开创性的年代,隋文帝是个开创性的人物,他“上台”后,下令每郡选三人考秀才,从此形成了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创了文人政治。“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写出了学子中举后的情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写出了底层民众因读书考试而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惊喜;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的“金榜题名时”,更是对科举制度的高度褒奖。纵观历史风云人物,几乎都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范仲淹,小时划粥割齑的苦读,长大后中举为相,因科举而施展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起八代之衰、后人称赞“不虚南谪路八千,赢得江山尽姓韩”的韩愈,等等,不胜枚举。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文精神,为大批天下寒士步入官场开辟道路,实现社会各阶层上上下下流动,带动了政治的清明,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起于秦,成熟于清,从出土的前秦的竹简可以看出,秦朝已经明确了对官员的考核与处罚律令,设置了御史大夫这个监察的官职,并与丞相、太尉并称为“三公”,共同主持国政,开创了监察的先河。历代监察御史名称虽不断更换,但监察百官的职责没变。监察制度的设立,成就了一大批谏官的美名,如包拯、魏征等。其中韩一良是个悲剧性的谏官,他向皇帝上书《劝廉惩贪疏》,揭露官场卖官鬻爵的潜规则,可又不敢说出行贿受贿者的名字,本来可以成为“反腐先锋”的他,因为瞻前顾后而被皇帝免职;清朝的高成龄与他的结局恰恰相反,因反腐而受到皇帝的褒奖,高成龄发现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搜刮民脂民膏,上书皇帝《耗羡归公》,被皇帝采纳,使国库银两剧增,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腐败的有力工具,是治国治吏的法宝。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努力使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纠察、弹劾官员的职权,使官员不敢轻举妄动。
巡视制度:巡视制度是监察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是朝廷派大臣到各地监察地方官员是否廉洁称职的手段,朝廷“官名”为“巡按御史”,民间叫他“八府巡按”。舞台上的巡按御史更是威风凛凛,手捧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利。于是,民族一听说有巡按御史来查,就会拦轿喊冤。巡按御史被百姓们视为清廉、权力极大的官员,折射出了百姓对巡视制度和监察御史惩治贪腐的期望。
习近平13日上午在中纪委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他要求,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着重抓好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监管制度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不难看出,抓好制度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相契合。制度与法律相结合,无疑是反腐的治本之策。要打赢反腐这场战斗,就要用制度建设打造反腐利剑,向一切腐败行为说不。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反腐制度的建设,应该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智慧,扎紧制度篱笆,绷紧官员的神经,堵住让人乘虚而入的漏洞,狠刹一切贪污腐败的行为。把反腐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下去。(乐兵)
1月11日,记者获悉,1月11日晚8点,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将再次登录央视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时段均将播出一集。
9月9日,记者获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我省《鉴史问廉》、《永远的焦裕禄》、《淮河船家》等3部纪录片榜上有名。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在今朝,再看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不难发现,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念念不忘千呼万唤,正是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持续以高压态势运行的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恰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百姓许久的心愿。“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77606起,处理党员干部102168人”数以万计的数字令百姓拍手称快,贪者为之变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据昨晚《河南新闻联播》报道,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评和热议,记者在两会采访时发现,《鉴史问廉》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引起了她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在两会期间,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中国政治的清浊明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实践镜鉴和创作素材
时长:44分57秒
时长:44分59秒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热播完毕,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不仅是卜宪群,当天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希望河南能续拍《鉴史问廉》,并就如何拍纷纷献策。王杰、高波等与会专家学者也纷纷向胡恩呼吁,希望《鉴史问廉》能尽快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期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得到。
从事电视行业20多年了,拍摄《鉴史问廉》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李青春说还是第一次,“2012年5月,我们搞了第一次专家座谈会,随后,《鉴史问廉》便进入了拍摄阶段。《鉴史问廉》的编导之一周洪波表示,拍摄之初,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是先和当地的廉政文化研究人员进行座谈,梳理当地的廉政文化资源,再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