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对于大学生来说,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无异于一桌精神菜肴,选得丰富,营养才齐全。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但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总是人数寥寥。每到“选课季”,不少学生在选课前都会向师哥、师姐打听,哪个老师不爱点名,哪个老师给分高。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容易过、给分又高的老师。不少人为这种选课现象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好比有的人是为了好好学习,有的人只想拿够学分,有的人的想法更直接,选几个容易得高分的课,有助于拿到奖学金。想法不同不等于想法不对,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无可厚非,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自然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引导,提倡学生选课注重“营养全面”“膳食均衡”。但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因势利导,也应同步提上日程。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又有料,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选修课有趣,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当前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有些时候学生知道的比老师还多,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自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内容和形式都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浙江大学有一位叫苏德矿的老师,他的高数课由于讲课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已成为偶像级老师,学生需要早上六点半去占座,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看来只要用心,没有什么课程是无法做到有趣的。
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学生喜欢选可以拿高分的课,因为有用——可以有助于拿奖学金。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有助于学生成长,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在选修课开设之初,主讲教师就应十分明确,自己准备教给学生哪些“有用”的东西,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用心用情的课程,关注度和“点击率”想必不会太差。(作者:刘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0日 02版)
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不同的学制改革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状元’100多位,至今无一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否定人类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没有良心;不肯承认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良知。”
“死亡心理学”、“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生命与爱情”、“幸福心理学”……又到一年大学生选课时,高校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有些小兴奋,其中不乏另类、新潮又特别的选修课,这些课都很受学生欢迎。
每节课都爆满,课程结束有笔试,其中包括一道主观题:你如何看待性?
在网络上发布《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一文的人民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昆,自然也在“挺汉派”之列。因为大学语文成了一门只占两个学分的选修课,因为找工作不要求汉语等级,因为评职称不考汉语,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在大学学语文,没用。
记者23日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了解到,学校的国学选修课将采用台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实现两岸高中生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上的同步。
原来,开学后,学校为他们准备了90门选修课,他们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其中的两科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并计算学分。
“死亡心理学”、“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生命与爱情”、“幸福心理学”……又到一年大学生选课时,高校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有些小兴奋,其中不乏另类、新潮又特别的选修课,这些课都很受学生欢迎。
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挥特长。
大学都有选修课,一些热门课程受追捧。
浙江今年将在11所高中试点“必修课走班教学”。在管理上,浙江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是实行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双轨制”,班主任只负责早自修、晚自修等,而导师则负责学业规划等方面。目前,学生在上必修课时,按照原来传统班级的模式,在自己教室上课,而选修课,则根据自己的选择去选修课教室上课。
学校推出的选修课名目繁多,有些课只有几个学生上;学校为了选修课专门建立实验室,这些都是资源浪费……日前,有媒体指出一些中学在选修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选一本你最喜欢的名人传记,用一年时间完整地把它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这学期开学,鲁能巴蜀中学就给1500多名高一学生安排了这门特殊选修课,让学生们自选自己的偶像或感兴趣的名人来阅读他们的传记,了解他们的人生。
近日,武汉多数高校的选修课报名系统均已开通,“抢课大战”再次上演。” 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的选课标准是老师是否点名、期末考试难不难、课程内容是不是新奇有趣等。”他表示,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无疑是把学生留在课堂最好的办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到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