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双引擎拯救世界

2014-07-29 08:25 来源:中国网

  “中美国”(Chimerica)更像是政治战略乃至地缘上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所提出。但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现实表明,“中美国”显然更具经济学上的意义,而且正带给投资者和全球信心。起码从现在的趋势看,“中美国”再次成为全球双引擎,而且是优势互补的混合动力。

  7月28日的路透社认为,美国上周三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周五公布的就业数据,将帮助市场判断该国经济反弹的力度,以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FED)回归更传统货币政策的可能速度。

  美国缩小并年内放弃量化宽松政策,被视为美国经济走出危机泥潭的象征,也被视为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的分水岭。但美国货币政策的这一调整,在让美国和西方市场一阵惊喜的同时,也导致新兴市场一片恐慌。包括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这些金砖国家和印尼、秘鲁等新兴市场,年初受美政策波及,普遍存在在增速放缓、资金外流和通胀加剧的情势。一时间,金砖五国被西方市场嘲弄为“脆弱五国”,金砖成色降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不同,资金固有外流和经济呈现下行,但中国适逢改革年。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速度等,都在中国决策层“调结构”改革的范畴之内。在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7.4%),引发海外机构一番唱衰中国的喧嚣后,人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坚定过。

  调结构、稳增长,带来的是中国领导人强调的“新常态”。不管是乐观的中高速增长还是谨慎的低增长轨道,都被高层确认为“容忍”--而且设定了量化的红线或底线(7%左右)。

  人们注意到,以往改革没有触及到的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成为改革的重点区域,银行不敢再过度发展表外业务,也不得不节制流向过剩产能和楼市的资金流。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只给银行留下了流动性的一个缺口,投向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甚至,银行破产也被提上立法日程。中国金融体系,在后危机时代启动主动但痛苦的改革。此外,就是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使其从政绩工程的功利迷惘中走出来,促其将更多的执行力释放到产业转型升级上来。中国楼市,经历了严苛的考验,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发展靠投资、增长靠楼市不可持续。

  改革攻坚下的第二季度的GDP增幅提升到7.5%,调结构稳增长给出了及格的成绩单: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超越第二产业,消费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反观美国,第一季度受严苛气候的影响,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增速为负2.9%。但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呈现出“温和至适度”的速度持续改善,制造业、个人消费均保持增长势头,失业率也大幅改善。虽然美国二季度GDP增长数据还没有出来,但舆论普遍认为,增速应该在3%左右。由于美国经济基础好,国家治理能力极强和市场平台秩序较好,加之美元在危机时代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国际货币的利好效应,美国经济恢复已成难以逆转的趋势。

  美国经济没有伤及元气,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美元量化宽松政策退市、加息提上日程,中国货币政策稳健紧缩依然。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大抵存在共同的逻辑---偏紧,这也是两国经济正常化的常态之举。

  相比之下,欧日两大经济体,依然在施以宽松货币政策的猛药。世界主要经济体,从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选项,即可看出谁还在危机泥潭中摸爬滚打,谁已经上岸并恢复经济常态。

  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美国和欧洲围绕制裁俄罗斯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争论。这足以说明,欧洲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和欧盟对俄罗斯能源和经济联系的差异性,使得欧盟经济复苏的势头受到了影响。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欧元区将告别“经济顺风车”。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是,欧元区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引擎德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德国将之归结为乌克兰形势的地缘危机传导。

  “中美国”经济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但可预料的是两强依然是后危机时代最强劲的经济引擎。(张敬伟)

责编:刘大彬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