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说的是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因寻找父母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茫茫荒漠中穿越千里的故事。影片的主要镜头,就是漫漫的枯燥之旅。
影片放完,我还在痴痴地凝想,有点深陷其中……跳出脑海的第一个“职业性念头”是:这是一部可以“问鼎国际电影奖”的影片。何出此言?因为其题材、人物、故事、情怀……均够水准。它“显赫民族性”,又“接轨国际性”。为了避免孤陋寡闻,写此文时,我搜索了该片信息,竟然发现,这部电影曾获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提名,至今参加的重要电影节已有十余个。由此看来,我的“职业性念头”差不多属于“事后诸葛亮”,不过也佐证了我的直觉。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说的是一对心存隔阂的裕固族少年,因寻找父母和家乡,骑着骆驼在茫茫荒漠中穿越千里的故事。影片的主要镜头,就是漫漫的枯燥之旅。这是一着险棋,一旦押错了宝,就很可能败在了冗长沉闷。然而,导演胆敢用没有任何“感官刺激”和“奇异遭遇”的平淡旅途来演绎这部电影,显然他是相信“情怀的力量”的。他用听话的骆驼、孤独的白马、空旷的沙漠、废弃的旧居、暂居的僧人、没落的石窟、褪色的壁画……营造出苍凉意境,不但让观众看到惆怅的历史,更看到衰落的现实——曾经的绿色草原大片沙化,曾经的清澈水源杳无影踪,兄弟俩在迷路时,想起父辈的教导:有水的地方水草才会茂盛,而牧民的家就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他们克服艰难险阻,奔赴“水草丰茂的地方”,因为那儿能够找到家。然而,当他们在“有水的地方”无意间看到了父亲,此刻的父亲却是在“沙里淘金”,成为“淘金大军”的一员。昔日的河流,已经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我们原本以为,少年经过如此艰险的旅途,应该得到爱的补偿和心灵的慰藉,然而影片没有给你“理所当然的惊喜”,而是残酷地结束在父子相随的匆匆步履中……
无须“美好的想象”,人类的贪婪早已让环境严重恶化,“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只是一种理想——结论就是这样沉重。
当然,镜头里没有一句“直接的台词”,也没有愤世嫉俗的责问。影片只是用不疾不徐的节奏,通过少年的眼睛,呈现一幕幕衰败的场景。由于主要的戏都押在了这对少年身上,所以影片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两个小演员的表演。我不得不说,导演找对了人。这样一对“长相不很周正的农村娃”,是从哪里挖来的呢?这样的名字、民族、年龄、脸型、肤色、口音,一切的一切,仿佛天造地设、浑然天成。你怀疑自己似乎在看纪录片,而不像在看故事片,他们的表演,让我想到了一些成功的伊朗获奖电影,比如《小鞋子》……据说李睿珺导演花了两个月时间训练孩子和骆驼,教他们说自己民族的语言。“裕固族曾有自己的国家,现在只剩一万四千人。”好像是说一个民族的渐渐退隐,然而折射和蕴含的,远非如此。导演显然有更大的主题,更深的情怀。
影片中的“僧人指路”桥段是令人眼睛发亮的一笔。在几无人烟的地方,一座陈旧的喇嘛庙里居然油灯闪烁。少年没有顶礼膜拜,僧侣没有满口箴言,该讨吃的讨吃,想倾诉的倾诉,自然而然间,少年露出虔诚的神情,在神像面前施礼祈愿,空气里弥漫着宗教的神圣感,深情哀怨的民族音乐配合着,协调地营造着意境。当喇嘛将骆驼赠送给少年,目送他们远去,等待他的,将是寺庙的彻底空寂,因为他也将离去……这样的一组镜头,空灵而充实,传达出的意绪非常丰富:有遗憾,有失落,也有救赎,有感怀,总之让你幽思绵绵。
我想赞美的是,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影片导演对电影抱有的朝圣之心,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今日银幕上,与之水平相当的何止一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还有《冈仁波齐》《山河故人》《闯入者》《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他们称得上部部精彩。假如我们只是紧盯影院经理的“无良排片”,认为眼下只有那几部“火爆商业片”,那就错矣。不妨像我一样,努力搜索这些佳片的排片情况,身体力行地力挺它们,好电影才会在“无良排片”中渐渐挣扎出一点空间。(刘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