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其中有7名研究生。据悉,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2954人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一名考试失利的研究生称:“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如果2954名本科生参加环卫工考试令人感到就业形势严峻的话,那么,研究生的一句“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则令人错愕不已。令人错愕的,并非研究生选择当一线环卫工,而是那种“没有编制不算就业”的决绝之气。
实际上,编制背后的工资并不具有吸引力,具有吸引力的是编制所附带的户籍、养老、医疗、住房、入学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待遇。试想,如果一个农村户口的研究生找一份没有编制的工作,他的户口便很难在大城市落脚。没有城市户口,他贷款买房,他谈恋爱、结婚,他的孩子上户口、入学等将成为一个个横亘在人生道路上的问题。甚至,他的休息权以及其他本应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也难言完善。相反,如果一个研究生拥有编制,哪怕这个编制是一个一线环卫工的编制,他的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考虑到这些,怎能指责这些研究生的选择呢?
“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更折射了民生忧虑。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每年已超过100万人。大学毕业生倾向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比例逐年攀升,倾向外企和私企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不正是民生之本吗?没有这些,公众怎不忧虑?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政府职员纷纷下海经商或自主创业。分析人士指出,这固然与当时的年轻人拥有英雄主义情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与当时全社会散发的改革热情以及为改革创造的条件有关。但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成为年轻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固然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年轻人惰性增强,但更应警醒,是不是这些部门的稳定红利已成“体制惰性”,不仅不能激发年轻人成为一个生产性努力者,反而让年轻人甘愿成为一个分配性努力者,哪怕他并不喜欢甚至一生碌碌无为?
一个考取环卫工的研究生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确实,一个人选择做什么工作,是他自己的自由。但应达成的共识是,一个社会正常的人力资源调配原则,应是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否则便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应达成的共识是,社会应该为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创造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只有这样,公民的发展才会趋向多元,每个公民才会拥有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的权利。(孙学涛)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