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8日,我和几位同事到一个以纯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里去看望驻村的朋友,朋友在村里任第一书记。这个村庄千余口人,有700余亩粮地,1100余亩苹果园,属于土地肥沃、平坦的粮区。全村150余人在外打工,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300余元。村里集体经济很薄弱,仅靠集体的土地外包年收取1万余元维持日常运转。乡里每年给村里预算5000元办公经费,据村干部讲这些钱仅够订报刊杂志,村里根本得不到。全村有10%左右的村民信基督教,在外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有近20个,村民中有55人吃低保。村里的基础设施较好,近几年来,硬化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三分之一村民住上了二层楼,村委会的院子很大,有硬化的篮球场,有老年人活动的门球场地,有体育部门配送的基本健身活动设施。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的戏台很正规,目前已破烂不堪,四处漏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虽旧,还算干净,里面有河南省文化部门配置的农家书屋设施和数百本各类书籍。闲谈中村民们普遍认为,眼下在农村种地不挣钱,外出打工越来越难。今年的苹果销路不好,农民收入有所下降。村里虽有文化设施,但活动有限,20多年了仅在今年市里送戏下乡活动中唱过一次戏。村民们渴望有一个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60岁以上的人有人给养老;在县城、乡里或本村种地就能有收入;人均两亩地永远也富不了,土地集约到种粮能手手里会好一些。
农村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心。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房顶树梢、沟里、荒坡、地边,塑料袋随处可见;庄上牛粪、鸡粪、人粪、狗粪遍地;尤其是生活垃圾乱倒乱放;院落四周杂草横生,树叶乱飞。村干部讲:乡里有三台专门拉垃圾的汽车,但乡里养不起,也没有使用。村里的生活、建筑垃圾主要堆放在一个水塘内,一旦有大雨,垃圾占了水路,很是危险,另外,村里没有污水处理系统,夏季污水横流,有一种怪味。
我们和村干部们一块探讨农村的卫生状况,他们说:每个村都是这样,没有办法。仔细分析,造成卫生状况堪忧的原因:一是农民讲卫生的观念尚未形成,一方面农村的水资源有限,基础设施差,讲卫生的条件有限,另一方面,村民对不讲卫生、传染病、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传统的乱丢乱扔垃圾的习惯根深蒂固,过去的生活垃圾倒在自家的粪池里,变成农家粪上地,现在都改用化肥,不用农家肥了,垃圾没有用处。三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惰性反而在加大,他们中很多人宁肯在家歇着,宁肯靠墙跟聊天,宁可打麻将斗地主,也不愿去清扫街道上的卫生,自由、懒散惯了,为图方便就将垃圾随手乱倒乱放。四是农村有空地,不收费,有些人把城市、乡镇的生活和建筑垃圾拉到农村来倒掉,农村的塑料袋、地膜等污染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五是农村的卫生设施不健全,垃圾中转站,化粪池,下水道、水冲厕所、沼气、猪鸡圈养等设施跟不上,甚至根本没有,村民们无处倒垃圾,农村人少了随地大小便也方便。六是没有把农民们组织起来并对其行为进行教育,宣传工作也跟不上。七是村三委班子作用发挥不明显,集体经济的空壳,上级财政的紧张,转移支付的办公经费少得可怜,加之税费改革后干群关系的变化,使农民们对组织的依赖在淡化。八是村干部讲,现在让村民干什么都要钱,义务劳动早就搞不起来了,党员年龄大了也带不起头了。九是集体经济太薄弱,村里根本无能力维护已经建好的公共设施。听了这些,很让人纠心。
朋友是性情中人,素质很高,颇有涵养,大学毕业后在机关工作,又任办公室主任多年,口碑很好。驻村两年多来,工作认真,为老百姓和村里办了很多实事,村民评价极高。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交谈中他讲到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暴露出来包括体制在内的很多问题。他经常在思考农民的增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机制、农民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对搞好农村工作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谈到新农村的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我们 和农民们一样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是也很担心将来会发生大跃进式的浪费或违背农民的意愿的事情。在谈到农村的卫生状况时,我们共同的看法是:国家应该在农村来一场卫生革命,先从水源、食品安全和垃圾回收开始,然后再从生活习惯上改变,最后转变观念。卫生工作搞好了,不仅能保障农民们饮水和食品安全、更有利于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能改善村容村貌,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尚柏仁)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