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尚柏仁 > 正文

尚柏仁:浅析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2013-01-15 15:01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矛盾更多地凸显出来,《礼记》中所提出的“老有所终”的理想社会已成为广大老龄人所期盼的事情。老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在中国也不例外。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被人们深深地喜爱,多少能说明些中国老龄人精神上的所求和对儿女、天伦、团聚的向往。城市中的养老问题尚且如此,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可想而知。

  在农村,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经济的地位逐渐在占领着几千年传统的孝道。老人们不顾年高体迈,整日在为生存而奔波,吃、住、用、衣、养还是他们的头等大事,精神层面的享受尚可望而不可求。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养儿防老的观念越来越靠不住,而各级政府尚未拿出对此问题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去补充。因此,在农村仍有相当部分的老人,为“所终”问题而担心和痛苦着。

  在农村,老龄问题常常被忽视,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少有人去顾及,人们过多的关心着建幼儿园、孩子入学、健康状况等等。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中还没有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意见和措施。“五保户”、“新农合”、“低保”、“敬老院”、“独生子女费”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受资金的限制,其覆盖面尚小、门槛过高、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商业保险和慈善救助,迄今在农村几乎是空白。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机制尚未形成。

  在目前的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即子女养老仍然是主流。这种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子女经济状况的好坏。家庭条件富裕的,老人的日子会好些;反之,就差些。而身体较为健康,生活能自理,能独立生活,靠自食其力自身养老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无奈于女子的“无能”,又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去给孩子们不太富余的生活雪上加霜,就宁愿在社会的边缘求一方容身之处,完成终老之举。在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些人如果政府和社会顾不上关心,他们要么投身于“宗教”类的救助,要么在凄凉中走完一生。

  解决养老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发展经济,其中壮大农村的集体经济尤为重要。党和政府应该把农村老龄化问题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农村养老问题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一是加大财政的投入。二是引进商业保险。三是兴办老年公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老年公寓建设的用途和意义远远大于幼儿园建设(在农村儿童会越来越少,况且很多人会让女子到附近的城市或乡镇受教育,而老人却会越来越多)。在农村“托老”是一件好事,既方便女子,又易被老人们接受。四是倡导慈善救助。五是提倡如宗教救助式的养老。六是鼓励、固定家庭式养老。七是资产养老,如充分利用老人的宅基地、责任田和其他固定资产作为养老的基本费用。八是兴办民办养老场所。九是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老年照护公共服务业。这是一个前景广阔、作用明显、农民乐于接受的行业。十是扩大、完善、巩固已有的社会养老的社会面和成果。十一是提倡丧偶、离异老人再婚,让他们彼此相互照顾,也不失为农村的一种养老方式。只有这样,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多管齐下,农村的养老问题才能有所缓解。(尚柏仁)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