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涉及千家万户,经过努力,2013年至2016年,全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00万人。成绩单后面,浸润着扶贫一线驻村干部的心血。扎根全国12.8万个贫困村里,流淌着扶贫干部的热血与奋斗。(新华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全面小康则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也是改革发展中一项殊为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贫困人口的关怀,对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对承担消除贫困的历史使命。
脱贫攻坚在路上,“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基层干部整装待发,全力以赴投身到扶贫的事业中,饱含热情,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众志成城,毫不退缩,彰显了泱泱大国干部的实干与担当。正是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2013年2016年,全国每年农村贫困人口才能减少超过1000万人。一份份的成绩单,都是扶贫干部的心血,值得点赞。但现在还远不是庆功的时候,成绩固然喜人,形势依然严峻,时间越往后脱贫攻坚的难度就越大,扶贫依然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以情动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脚底受凉,容易惹病上身;百姓贫困,容易导致国力衰退。脱贫攻坚刻不容缓,已进入关键时期。扶贫干部在走村入户中,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情”是世间万物的纽带,人是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是以情动情。大多数贫困户因为家庭贫穷,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喜欢与周边人交流,逐渐变得冷漠。实际上,只要扶贫干部用真情与贫困户交流,真心实意把他们当成家人,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融化不了的冰山。扶贫干部思想上要放下“官架子”,用真实感情去跟群众打交道,融入村屯情系乡亲,做联系紧密的“自家人”。到田地里劳动、到群众家唠家常、到乡亲家吃便饭,继承老传统“三到”活动,力戒干部偏题风、漂浮风,与贫困户形成了经常见面的“亲戚”关系。
以心换心,融入老表们的朋友圈。在农村里,听到最多的称呼就是“老表”,这是彼此之间熟悉的象征。扶贫干部到农村帮扶,就是要和农民朋友们打成“老表”,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得兼顾,尽可能的整合村里一切可使用的力量,增强凝聚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老表们的生活方式与大多数城里来的扶贫干部不同,说话方式不同,朋友圈也不同。作为扶贫干部,首先要摆正位置,把自己当成是地地道道的村里人,学会说土话、善于说土话,学会做农活、善于做农活,才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把走村入户融入日常,将走村入户常态化。对贫困户要耐心交流,了解他们所需、所盼,对标补短;对普通群众也要多走访,听取他们对于脱贫攻坚的意见,集百家之长。将帮扶的面扩散到所有农户,用心去去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他们的朋友圈。
以爱博爱,当一根撑起贫困户的“拐杖”。脱贫攻坚,脱贫是首要任务,还应兼顾返贫。真正的扶贫,是脱贫与杜绝返贫同样重要。扶贫干部需怀揣一颗爱心,帮扶贫困户,帮助他们感恩奋进,大力发展生产,改变“等靠要”的懒惰心态,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以好风气促进村风民风。贫困户脱贫以后,扶贫干部也不能撒手不管,帮扶还要继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贫困户刚脱贫,可能各方面的基础都还不牢靠、不稳固,就有可能出现返贫的现象。因此,扶贫干部要敢于担当,要做撑起贫困户的“拐杖”。其实,经过大量的帮扶,干部与贫困户都会产生感情,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更应该成为那个“家”的顶梁柱。通过实地的考察走访,与村干部、普通农户、贫困户的交流,制定最合适村集体发展的措施,引进外来投资商,建立专业合作社,完善配套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村集体带动贫困户,以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村。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干部要践行自己的承诺,百姓也在期待有更多肯实干有担当的好干部。(刘仕鱼)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