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酿成了无数家庭悲剧。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少年儿童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势在必行。
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酿成了无数家庭悲剧。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少年儿童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势在必行。对此,各部委文件一道又一道,媒体的批评一篇又一篇。但是,腾讯等大游戏厂商(平台)对此似乎无动于衷,几乎没有任何改正动作。儿童节前夕,不禁要问,还需要多少道文件,腾讯们才肯稍加收敛?(5月30日新华网)
无数家庭悲剧已经充分说明网游俨然成为现代精神鸦片,严重戕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近年来,监管规定出台了不少,但效果并不好,网游厂商始终无动于衷,拒绝运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究其根源,财大气粗的网游厂商为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失去了道德血液和社会责任感。据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全球最大、最赚钱的网游公司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735.28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高达287.78亿元,占比39%。另一方面,法治滞后,对网游厂商起不到实质性的威慑力。
面对广大家长的呼喊、呐喊,要切实管住、管好网游厂商,让网游厂商负起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出平衡点,不能寄希望于他们会主动、自觉流淌出“道德的血液”,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法治手段,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网游行业,倒逼网游厂商不得不流淌“道德的血液”,而不是一直流淌“孩子的骨血”。
首先,必须加快完善网游行业的立法工作。应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网游监管法律法规,切实实行网游分级制,严禁以暴力、打斗、刺激、色情等作为主要内容、主要元素的网游向未成年人开放。因为目前成为未成年人“精神鸦片”,严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游,基本上是这类网游。而且,这类毒网游设计了很多陷阱,其目的就是要诱导玩家上瘾,使玩家留在游戏里,这些与70后、80后在小时候玩的跳皮筋、弹玻璃球等游戏有着本质性区别。不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网游,玩家注册账户除了要实行实名制、身份证、手机号码混合验证之外,还必须配套人脸识别验证,有效杜绝未成年人冒用大人身份证、手机号码注册网游账户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网游,应当限制未成年人玩家玩网游时间,以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玩家出现“玩物丧志”情况。在这一点上,腾讯等网游厂商已经在落实。
其次,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网游厂商,必须配套严惩措施,不能罚酒三杯的处罚,更不能总是自查自纠了之。对于违规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网游厂商,要在经济上将他们罚到倾家荡产,在名誉上要让他们身败名裂,甚至要在政治上让他们“牢底坐穿”。
再者,广大家长、老师要负起应尽的监管职责,教育和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电脑,远离有毒网游。
21世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让从小就触网的未成年人完全不玩网游这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向他们提供适合他们那个年龄段和心理的网游,这是网游厂商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是技术手段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防治沉迷于网游问题。(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