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员干部当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争做“一面红旗”,才能在群众心中树威、树信、树形,进而凝聚人心、聚合民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红手印,中国老百姓表达意愿的庄重形式。39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炸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春雷;10年前,小岗村村民再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他们离不开的第一书记沈浩。沈浩走了,他的精神光耀江淮大地!一个又一个“沈浩”涌现。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在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向贫穷开战,为百姓分忧。(6月19日央广网)
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掂量出来的。“红手印”便是老百姓掂量的结果,这是对“第一书记”工作成绩最大的肯定与褒奖。老百姓表达意愿的方式最简单也最质朴,对于“第一书记”来说,红手印是一份荣誉,是一枚勋章,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意味着数载离家、舍弃优渥、不计得失。
第一书记之所以称“第一”,指的是他们是所在村党支部一把手,还意味着凡事要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第一书记“上接天、下接地”,既知晓大政方针、上级政策,又了解基层实际、问题症结和发展潜力,让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第一书记”不是“盆景”,不是“官衔”,是责任,是担当,要让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换新颜,“第一书记”必须落实责任、勇于担当,既要扎根农村、敢于创新、长远谋划,又要找准突破口,拓宽渠道、激发活力,才能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共产党人是块砖,东南西北任尔搬。“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杨善洲,“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能在现场就不到会场”的廖俊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小、把人民看得很大。第一书记罗炜、姜维锦、韩庆玲等,他们同样以实际行动传承着“沈浩”精神,“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悠悠万事,为民唯大”,始终俯下身子,用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行动守住了共产党员薪火相传的精神高地。
曾有国外知名人士感叹:“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奉献是共产党人最亮丽的“名片”,为民服务永远是共产党人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作为人民公仆,当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砥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舍弃个人小利,肩扛百姓利益,在真抓实干、撸袖苦干中赢得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把民生工作做到位,需要能力,更离不开情怀。心理学中有个“共情”的概念,意即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需要类似的“共情”。少一些“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将就,多一份念兹在兹的尽心尽责,把民生“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做到“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真正将百姓当成自家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才是最真诚、最质朴的民生情怀,才能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为官之道,心存百姓;执政之要,顺乎民心。党员干部当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争做“一面红旗”,才能在群众心中树威、树信、树形,进而凝聚人心、聚合民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