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脱贫攻坚是一个地区脱贫的要素之一,需要外来“输血”,更需要当地群众自动“造血”,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唯有如此,才会让“输血”变“造血”让“有限”变“无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帮扶队伍。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行走泸州、宜宾、自贡等地,探寻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四川日报4月5日)
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贫困村要如期整体脱贫,除了领导重视、专家造访、选派“第一书记”,为贫困村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带来技术,进行“造血”式扶贫,还需贫困村群众主动“造血”,不然后续发展就面临着“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现在的农村,普遍存在着“386199”留守现象,难扶的原因,在于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扶贫不扶志,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人大代表胡翎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要注重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辅导和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进而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要为贫困的基层群众传授好现代技术、引进项目、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让群众富起来,真正起到扶贫解困的实效。
脱贫攻坚是一个地区脱贫的要素之一,需要外来“输血”,更需要当地群众自动“造血”,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唯有如此,才会让“输血”变“造血”让“有限”变“无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帮扶队伍。(胡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