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起玻璃栈道,身临其境的游客无不眉飞色舞。“无法让游客尖叫的景区不是赚钱的景区”,近年来,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平台频频在一些自然风景区建成,并成为吸引眼球的新兴游览项目。
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平台作为新兴的旅游景点项目,也存在一定安全风险。2月15日下午,北京市旅游发展委主任宋宇在全市旅游行业安全工作大会上表示,正协同市安委会研究商讨确定景区内此类玻璃建筑的监管主体责任;在相关管理措施出台前,相关企业要停建此类旅游项目。(《新京报》2月16日《标准出台前 北京景区禁建玻璃栈道》)
说起玻璃栈道,身临其境的游客无不眉飞色舞。“无法让游客尖叫的景区不是赚钱的景区”,近年来,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平台频频在一些自然风景区建成,并成为吸引眼球的新兴游览项目,让人尴尬不已的现场图片、尖叫声此起彼伏的现场特写、充满诱惑力的广告宣传,无不让玻璃栈道充满诱人的想象空间。据了解,近三年来,国内已有在运营的玻璃栈道250多条。不少游客对于景区的“玻璃栈道”都抱着慕名而去的心态千里迢迢去一睹真容。但直到今天,从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叫停“玻璃栈道”的通报中,我们才知道,“玻璃栈道”竟然也是脆弱不已,甚至存在让人担忧的安全隐患,而高空玻璃建筑存在安全风险、监管主体空白、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也更让人案捏一把汗。
高空“玻璃栈道”一般修建在带有山体和高低落差的景区,用玻璃作为主要建设材料,用透明营造逼真的险境,让人们在体验刺激中寻求游玩的乐趣。但这样看似高大上的“玻璃栈道”,确实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果对其“把脉问诊”,结果让人震惊。首先是“玻璃栈道”建设标准空白。景区建设的“玻璃栈道”安全检测尚无国家标准,建设标准是参照执行行业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户外玻璃使用强制标准,这显然是无法完全适合景区步道和观景平台建设要求的。同时,大部分“玻璃栈道”都是户外建设,居山地、峡谷多,气候变化大,对玻璃的安全性等标准要求肯定也是户外玻璃建设安装行业标准所不能替代的。其次,“玻璃栈道”自身要求高,比如游客量大、部分游客有跺脚体验等意外行为、户外玻璃滑度会有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都要求其建设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目前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因而对于已建成的“玻璃栈道”而言,安全性能和建设质量确实让人担心。其三是监管主体缺乏。按照有关规定,在景区内建楼的监管主体是明确的,但景区里建设的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平台作为新生事物,其监管主体并没有具体规定,是纳入建筑物管理,还是纳入基础设施管理、景观设施管理,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如果一旦景区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以及安全主体上存在责任不清晰不明确,其监管保障更是让人无法心安。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让尖叫不已、为景区带来大量收益、备受游客追捧的“玻璃栈道”竟然如此脆弱,这确实让人惊诧愕然。但对于“玻璃栈道”而言,及时发现“脆弱”后更需要科学的“把脉问诊”。叫停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规范,有关职能部门完善修订相关建设标准和监管标准后,相信“玻璃栈道”会更加安全并成为新兴的游玩设施,为游客增添看得见的欢乐和享受,但关键是,既然知道“玻璃栈道”如此脆弱,那么对于已建成的“玻璃栈道”而言,就更应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强化监管,而不能任由其因先天性“脆弱”而成为游玩隐患。
当务之急,除了及时叫停“玻璃栈道”建设并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建设监管规定之外,更需要及时行动,尽快对已建成和运行中的“玻璃栈道”加强监管。首先是安全、质监、旅游、公安等职能部门应尽快启动景区“玻璃栈道”调查统计摸底,对每条“玻璃栈道”的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质量安全等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监管。其次是责令“玻璃栈道”景区尽快配合所在地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和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无虞。其三是结合每条“玻璃栈道”的具体情况,尽快依据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明确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强化监管责任,并张榜公示,强化对“玻璃栈道”的监管监督。同时及引进旅游保险、安全意外伤害保险等,从源头上预防
“玻璃栈道”的意外之患。最关键的一点是,强化整改责任,对于符合条件的“玻璃栈道”或者经过监督检查合格的“玻璃栈道”,完善见过措施和责任主体后有条件允许经营,对于不符合条件、存在隐患的“玻璃栈道”要及时采取停运、限期整改、拆除等措施,并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引导游客谨慎选择,安全游玩,杜绝个别“脆弱”的“玻璃栈道”成为游玩安全隐患。(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