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去年10月28日至12月12日,南锣鼓巷封闭改造,店铺数量大“瘦身”。鸡年春节是南锣鼓巷改造后首次“开门迎客”,新京报记者昨日探访发现,青砖灰瓦木门框的南锣鼓巷,终于充满了“老北京味儿”,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新京报》1月30日《南锣鼓巷“瘦身”后小吃减少京味儿浓》)
与“瘦身”之前相比,玉米汁、炸榴莲、炒酸奶、盐酥鸡、臭豆腐……这些之前被推荐的南锣鼓巷小吃都没了,商铺也从235家减少到154家,少了81家。取而代之的,是没有那么多小吃,也没那么多垃圾了臭味,胡同店铺大多采用灰色墙壁、砖红色木门,墙壁上没有了涂鸦。之前被掩盖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的夹杆石,都能看到了,南锣鼓巷已经有了“原来的味儿啦”。也就是说,南锣鼓巷“瘦身”的最大成果,是摒弃了过多过滥的小吃铺面,而还原了原本的本色原貌,在加上保护性修缮,南锣鼓巷更具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儿。事实上,与先前相比,毫无疑问,“瘦身”后的南锣鼓巷更吸引人了。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而作为国内极具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南锣鼓巷之前也是人头攒动,而且铺面众多,各种小吃经营店铺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在不少景区,吃是游客必要的选择,吃特色小吃也是饱尝风味的内在需求,但过多过滥的小吃经营铺面,带给游客的除了方便之外,再无其他。更关键的是,随着小吃等经营性铺面店面的增加,不仅让景区特色荡然无存,而且越来越浓的商业气息,也让人们目睹风俗文化经典特色的愿望荡然无存。其中一些过多过滥的经营行为,不仅为景区制造了大量的餐饮垃圾和生活垃圾,更让商业味道掩盖了民俗风情,让人感到无奈和了无趣味,游玩和欣赏的心情也无意大打折扣。事实上在国内不少景区都面临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一些特色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商业一条街,成为全国各地小商品集散地,这哪里有还有民俗文化和景区特色文化的影子?久而久之,不仅让景区风姿无存,也让游客颇感煞风景,虽然获取了是经济收入的增加,但如果仔细算账,损失的确实景区形象和无形的吸引力。
此次南锣鼓巷改造后,实施“瘦身”行动,大幅度减少小吃店面和经营铺面,取而代之的则是金莲鬼父南锣鼓巷的民俗风情原貌,这样的结果,既给游客留下了原汁原味的游玩欣赏空间,为游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民俗风情文化欣赏大餐,同时,对经营铺面的优胜劣汰是削减,也让南锣鼓巷的风貌得到大幅度凸显,呈献给人们一种更加富有旅游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崭新面貌,这自然对于游客而言,是无形的吸引力。更关键的一点是,南锣鼓巷的此次“瘦身”,毫无疑问减少的是看得见的经济收入,但强化的却是管理,科学的优胜劣汰对于经营对象而言,更是一种规范,对于景区管理而言,也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式的规制管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景区更加富有特色,更加凸显魅力,对于游客而言,只会是吸引力的增加和趋之若鹜效应的逐步显现,其结果孰是孰非
孰优孰劣,一眼可知。这样的做法,看似做了一笔可能减少收入的生意,但实际上却是在计算一笔增加人气、增加吸引力的好账,这种做法对于国内景区而言,尤其是那些已经沦为“商业街”和“小吃城”等庸俗之地的特色景区而言,无疑极具示范效应和借鉴价值。(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