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执纪监督抓早抓小工作,就是为了防止“要么是好党员干部,要么是腐败分子”的尴尬,一次点名通报虽不会带来“官帽”“官位”的影响,但背后却透露出党组织的苦心和善意。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山东“2016年上半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涉及乡科级以下党员干部检举控告40796件,占总数的74.6%;立案查办乡科级以下党员干部违纪问题14362件,占总数的96.6%”。(11月14日人民网)
渐入年底,各地都在“晒”作风建设及反腐清单,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成为了今年的关注焦点。既因查处的违纪违法问题数量呈上升趋势,不仅山东,其他许多省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也因群众身边的腐败占比高,尤其是惠民项目、涉农补贴成为了“重灾区”。
今年以来,除了立案查办的14362件党员干部违纪问题,仅点名批评通报的党员干部就多达1767人。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执纪监督抓早抓小已经凸显成绩,纪检部门及时发出了党员干部的不良倾向或苗头,这一千多人被及时批评通报,就是生动的“红脸出汗”,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一次机会;二是“大事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不断挑战党的纪律“红线”。如果不抓早抓小,治“未病”,这些今日被批评的党员干部就可能被发展成明天的腐败分子。
这些被点名通报的党员干部,虽然没有犯下大错,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也同样适用。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贪官在痛心疾首忏悔时,除了后悔,也有一丝抱怨,组织在他们开始堕落时未及时“拉一把”,哪怕是一次严厉的批评,或一次深切的约谈,或是委婉的提醒,或许能令他们恍然大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而及时回头。
执纪监督抓早抓小工作,就是为了防止“要么是好党员干部,要么是腐败分子”的尴尬,一次点名通报虽不会带来“官帽”“官位”的影响,但背后却透露出党组织的苦心和善意。作为公众,要正确认识通报批评的本意,并非所有的犯错人员都该从重处罚,人有时难免会犯错,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何尝不可。作为被通报的人员,也应该明白通报背后的警示,别把通报当成“挠痒痒”,如果再不加强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就可能继续堕落下去,在腐败的路上越陷越深而无力自拔。(芳花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