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
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取消审批事项对企业降成本帮助很大,但有时还是没有“松绑感”。审批权从国家层面下放到省、市、区,但审批事项往往没有减少,企业经常会面对基层办事人员少且没有能力办理的状况,有时甚至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扯皮”。“基层公务人员编制少,随着简政放权推进,沉淀到基层的工作量较大,工作质量会受到影响。”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振峰说。(5月9日《人民日报》)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则“工商总局因缺纸,半年未发放商标注册证”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自去年8月21日起,没有一家企业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取得商标注册证,原因竟是“没纸了”。媒体曝光当天,工商总局就此事公开道歉,并承诺“5月底前将积压的商标注册证全部发放”。
毋容置疑,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但不容忽视的是,简政放权虽取得重大进展,但这项改革远没有结束。比如,尽管审批项目大大减少,但不少行业依然存在审批程序不规范、办事环节多、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有的把审批和证明搞成了“击鼓传花;还有的一些官员在简政放权的名义下,该做的不做,为官不为……
好的政策关键在于层层执行和落实。因此,2016年的简政放权,还需要“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正如今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今年要下决心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而且直接放给市场,即使是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手续。”由此可见,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行政服务上,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让简政放权真真放到实处,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对那些消极怠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应当果断地采取组织措施。
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今年要再砍掉一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削减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三分之一以上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全面推开“两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对象、执法检查人员随机抽取产生;今年要重点做好制晒清单工作,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5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对简政放权工作作出部署并强调,今年要再完成三个“削减”,分别是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中央层面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显而易见,打出一系列简政放权“组合拳”,体现的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毫不动摇的鲜明态度,彰显“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毅力。
当然,“放”和“管”就像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下放的审批事项能否管好,很重要一点是政府能否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可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后,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两手一摊,啥事不管,而要明确“放”与“管”的边界,有的放矢,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