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直以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备受追捧,进入“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势必衣食无忧。
多年来,曾任职甘肃陇南市文县农牧局下属二级局局长的蔡中华,在人情和金钱的诱惑下,不惜以身试法,当起“组织部长”的角色,通过勾结、指使当地人事、教育部门多位相关人员,伪造虚假人事分配文件,使各自的亲属顺利进入“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中国新闻网 1月31日)
“19名无业人员摇身变成公办教师,3年内非法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百余万元”。显然,这是一起利用权力、金钱、人情酿造的腐败案件,其疯狂程度令人吃惊。作为一个农牧局下属二级局局长,“能耐”如此之大,居然能通过勾结、指使当地人事、教育部门多位相关人员,伪造虚假人事分配文件,使各自的亲属顺利进入“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堪比“组织部长”的角色,着实令人嘘唏不已。试问,二级局局长当起“组织部长”又是何以炼成?教育人事、财政编制等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又当谁来买单?无业人员吃“皇粮”该谁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县的这起二级局局长扮演“组织部长”怪事,并非系统内监督部门发现的线索,而是陇南市人民检察院在查处文县一起农村基层组织成员职务犯罪案件时,由某包工头通过蔡中华,把妻子弄成了公办教师,领着财政工资的举报引发。随后,侦查人员调查发现该名被举报女教师的工作分配文件根本查不到,相同文号的文件是其他事项。由此,揭开了文县教育局一桩令人震惊的“假教师”案。可见,虽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此事件的发生,再次印证一些上级监督部门对基层部门的有效监督还是很难。
须得追问的是,2005年,蔡中华就利用职务之便,伪造了县人事局分配工作的通知,安插蔡某龙、季荣(化名)二人在农机局吃“皇粮”。并且随后的8年,蔡某龙从未出现,但其名下工资17万元被领走;季荣则从下岗女工变为“大学生”,长达6年只领工资不上班。缘何相关部门毫无察觉?按理说,如此笨拙的手法,稍加留意就不难拆穿,能如此的不正常这么久,可能与早前的用人机制和程序没有公正、公开,领导意志决定人事问题的一权独大不无关系,更与监督“灯下黑”脱不了干系。重汇报、轻查看,连一个单位最基本的人事数据都能用“障眼法”轻易盖过。
其实,一直以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备受追捧,进入“体制”内,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势必衣食无忧。而为了维护公平正义、选拔优秀人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早就实行“逢进必考”的制度。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用人制度也经过不断的完善,其公平公正性更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诚然,“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伪造虚假人事分配文件,给“亲属”安排工作屡屡得逞,与人事、财政编制等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有关,与一些干部职工法律意识淡薄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关,更与权力过于集中有关,才让进入“体制”内成了一些领导干部亲属就业的“后花园”。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随着事情败露,共追回赃款122.49万元,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贪污罪、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等罪名处罚。但事件并非到此为止,它带给各级监督部门更多的是警醒。如何破解权力下的“潜规则”路径?如何完善体制内利益集团协作机制的监管?如何更新升级监管条例,应对五花八门的伪造手段?如何做好机关单位的事务公开透明,利于监督?如何加强制度建设,遏制权力与利益的“勾肩搭背”?(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