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要发展,要市场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自然是无可厚非,所以要更名,应该予以支持。
最近,泸州医学院(简称泸医)因更名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2015年4月底,泸州医学院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由于其简称“川医大”与川大华西医学中心原简称“川医”相似,引发华西校友的强烈反对。在与四川大学持续了长达半年的校名之争后,2016年1月17日,原泸州医学院低调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依旧遭致反对,西南医院院长郭继卫通过西南医院官方微信发布文章,连发七问直指泸医盗名“西南”。
在这场更名大战里,涉及的泸州医学院、四川大学、西南医院三方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委实胜负难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三者都不同程度地火了一把,仿佛让公众看到了一出比奥斯卡获奖电影还要精彩的大戏。泸州医学院作为主角,“戏份”最多,自然是最火无疑,而川大和西南医院也因为其有理有据赢得了观众的一些掌声和喝彩声。
高校要发展,要市场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自然是无可厚非,所以要更名,应该予以支持。但所更之名,为何会接连引发如此众多争议?要说这样的效果泸医没有预料到,显然不合常理,至于是去迎合经济利益而进行炒作,还是其他因素,是故意还是无意,恐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川大和西南医院也不必站在道德审判的高度去拷问泸医的业界良心。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部和大部分法律界人士认为,从法律层面上看,泸医的更名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关规定,并无不当之处。而川大和西南医院的质疑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川大认为泸医更名会直接影响川大品牌(社会公众会认为四川大学没有医学学科)、校友执业(对四川大学海外医学校友的学历认定和执业等带来影响)、群众交流(给人民群众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信息交流带来混乱和不便)、损害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西南医院则认为泸医一旦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将西南医院误认为是西南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并且会给普通公众造成寻医问诊、学生招考等诸多不便,甚至还可能造成西南医院六十余年的声誉“被动易主”。
显然,这些担心不无道理。泸医更名之争,暴露出来的是教育部门在高校管理机制上的不健全,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漏洞。这场争议,不吝于一场拷问,相关部门应该反思。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日渐冲突,究竟该如何取舍,该如何在两者中实现均衡?法律上有个术语叫做“紧急避险”,实际上指的就是如何权衡,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高校的管理也应该思考如何去建立和健全“紧急避险”机制,在当前与长远的谋划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否则,就如泸医更名的闹剧一样,还将不断重演下去,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医学界生态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易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