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新华网公布的2014年春运数据,全国有超过36亿人次实现“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公路部门承担了32.6亿人次的客流量,约占总出行人数的90.6%,铁路部门承担了约2.66亿人次的客流量,约占总出行人数的7.4%,同比2013年增长了12%。了解了这些数据,就明白即使铁路多条新线路在年底开通运行,运能再提升,相对于春运来说也是有限的,在社会民众热切期盼的面前只能是捉襟见肘,也只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
由于火车票预售期提前到60天,2015年铁路春运第一天火车票正式启售,“网上春运”大幕由此拉开。春运首日车票销售情况火爆,不少热门线路车票短时内售罄。(12月8日《新京报》)
据新华网公布的2014年春运数据,全国有超过36亿人次实现“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公路部门承担了32.6亿人次的客流量,约占总出行人数的90.6%,铁路部门承担了约2.66亿人次的客流量,约占总出行人数的7.4%,同比2013年增长了12%。了解了这些数据,就明白即使铁路多条新线路在年底开通运行,运能再提升,相对于春运来说也是有限的,在社会民众热切期盼的面前只能是捉襟见肘,也只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
破解春运困局,铁路不能墨守成规。铁路作为社会大众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面对春运几十亿人次大迁徙的严酷环境,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运能与运量的现实矛盾,特别是每逢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时,大量选择其他交通工具的滞留旅客涌向抵御灾害能力较强的铁路,使原本就满负荷运转的铁路更是在舆论“风暴”和客流“井喷”的双重压力下“如坐针毡”。2014年11月份,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预售票新政,将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电话购票等预售票期延长至60天,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这样的变化给春运的喧闹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12月7日以来,虽然距2015年春运尚有时日,全国铁路已经提前进入春运抢票大战,北京发往成都、广州、武汉等许多热门线路的车票在3分钟内售罄。热门线路预售票市场的“火爆”,可以想象有投机“占票”行为,但也说明了社会大众“百难求一票”的刚性需求。
破解春运困局,呼唤大众理性出行。如果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的话,那么春运就是全社会情感交流的集中期和爆发点。回家过年是一种温馨,是一份温暖,更是一种期盼,是13亿中华儿女一年中最刚性的需求。但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脱离现实,并产生心理反差,再加上获知的信息不对称,行程规划不合理,出行的人们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人,不知道路况发生了什么变化。铁路将火车票预售期延长至60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大众的理性出行,有幸“抢”到春运期间火车票的旅客,必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更加安心地工作,筹划未来的发展。买不到票的人们可以提前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或者错峰出行,也可以让时间来淡化愤懑情绪,让现实来说服心理预期,自我规划,相互安慰,用更积极的方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破解春运困局,亟需社会合力。春运既是一种非常态的人员流动,又是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无法完全满足的刚性需求亟待全社会来破解。比如推行更具弹性、操作性强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和指导大众用更科学、更和谐的方式出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也要根据客流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协调和调度,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出行需要;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等公共服务行业更要通力合作发挥潜能,采取合法合规的技术手段,及早掌握客流情况和需求,及时调配运力增加班次,更进一步地为旅客优化出行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赵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