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网约车,先谈放行再聊监管

2018-03-07 10:1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政策尘埃落定,争议未曾止歇。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关网约车的话题依然叫人纠结:一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提出,网约车平台应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严厉惩处拒载和加价行为。二是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一些地方对网约车过于严苛的不合理的政策,影响了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创新和促进就业,应当取消或改进。

  有人觉得网约车该管,有人觉得网约车该放——当然,都是出于公共利益,希望网约车对美好生活是“只帮忙不添乱”。樊芸代表打过一次车,发现网约车存在不准时、难投诉等问题。而蔡继明代表提出的问题,是地方裁量权对网约车“活路”的钳制:比如户籍杠杆之下,“将70%、80%的网约车司机拒之于网约车行业的大门之外,使公众重新面临打车难的局面”。

  网约车有没有问题?肯定有。但当下网约车领域最大的问题究竟是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呢?

  2月22日上午,新春开工第一天,山东召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讲话在朋友圈刷屏。有观点认为,在北京几乎已经是“无滴滴不打车”的情况下,青岛这个山东的开放龙头,车站的出租车里还贴着抵制网约车的标语。山东平度对网约车钓鱼执法事件,山东东营将“滴滴快车”列为非法营运……凡此种种,固然是个地方性新旧动能的博弈问题,但在2017中国网约车破局之年背景下,依然带有普遍性的反面示范意义。换言之,网约车在各地属地新政之下,被碰得头破血流的“玻璃天花板”还少见吗?

  早在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相关暂行办法对网约车行业进行规范。截止2017年底,全国297个地级市中,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响应中央要求出台了地方细则。然而,在各地“因地制宜”的新政里,不少地方从户籍到牌照、从轴距到价位第二,不约而同对网约车设置了过高准入门槛。而在打车难现象反弹和法学界质疑声四起之后,尽管泉州、兰州两地已在细则上“悄然转身”,也并未迎来各地在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现实情况是,在中国网约车合法化的语境下,不少城市的网约车仍是“偷摸上路”的状态。这种尴尬,也许比打车晚点或者投诉不畅更亟待破解。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6月的打车难度与2016年6月相比,北京增长12.4%,上海增长17.7%,广州增长13.2%,深圳增长22.5%;而难度减少的城市中,成都减少1.8%,三亚减少1.0%。把这些数字和属地新政的严苛程度比对,基本呈现逻辑上的正向关系。

  同样是共享经济的“宠儿”,共享单车在城市闹成“车灾”,最后还是让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但网约车却举步维艰,刚抛头露面就被钉在“失宠”的位置上。这种区别,大概是因为共享单车没有固化的竞争者,而城市传统出租车显然是更粗壮的“大腿”——胳膊拧不过大腿,新旧动能转化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新经济迟早要来,新动能迟早会占据主动。有争议不是坏事,把问题摊在台面上,既有助于增益共识,更有助于矛盾纾解。总之,2018年的中国网约车要驶入春天的轨道,还是先谈放行再聊监管为好。(作者:邓海建)

责编:王庆河